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大话叁之神将在世攻略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大话叁之神将在世攻略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如何评价朱文正?朱文正又是如何丢了性命的?
用一句最简单的话来评价朱文正那就是他具有杰出的军事头脑,可是缺乏基本的政治思维,或许朱文正就是一个带有天才军事思维的孩子。他渴望他的表现能够得到大人的认可,而当大人不认可他的时候,他就会想一个孩子一样耍自己的小脾气。也正是因为他的这个脾气,而造成了最后悲剧的结果。
朱元璋的成功路上,他的亲缘关系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朱文正是他的侄子,李文忠是他的外甥,沐英是他的养子,夫人马氏也是一个贤内助。朱元璋这个人虽然说有多疑,残忍的一面,但其实他非常在乎亲情。如果不是朱文正做出了让他无法容忍的事情,他是不会软禁朱文正的。
朱文正在《明史》中的记载记录其实并不多,只有聊聊几件。
太祖为吴王,命为大都督,节制中外诸军事。及再定江西,以洪都重镇,屏翰西南,非骨肉重臣莫能守。乃命文正统元帅赵得胜等镇其地,儒士郭之章、刘仲服为参谋。文正增城浚池,招集山寨未附者,号令明肃,远近震慑。居无何,友谅帅舟师六十万围洪都。文正数摧其锋,坚守八十有五日,城坏复完者数十丈。友谅旁掠吉安、临江,俘其守将徇城下,不为动。
这是朱文正在朱元璋成功路上做出的最大贡献。张士诚、陈友谅作为朱元璋的两大对手,在早期的时候其实力都强于朱元璋,而这里面以陈友谅更为强大。在陈友谅与朱元璋的交锋中,他们最早的一次正面交锋就选择在了重镇洪都,洪都作为朱元璋的一个重要屏障,为了保证不失,于是选择了他的侄子朱文正来坐镇。后来陈友谅率兵六十万攻击洪都,都被朱文正牢牢的挡在了外面,最终等来了朱元璋的援兵。而最终能够击败陈友谅和朱文正能够固守洪都不失是分不开的。所以说,朱文正的功绩丝毫不亚于徐达、常遇春。这是朱文正军事能力的体现,也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辉煌。
那么朱文正在历史上留下来的第二件事又是什么呢?
比长,涉猎传记,饶勇略,随渡江取集庆路。已有功,授枢密院同佥。太祖从容问:“若欲何官?”文正对曰:“叔父成大业,何患不富贵。爵赏先私亲,何以服众!”太祖喜其言,益爱之。
其实朱文正做这件事情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朱元璋夸奖自己,他是在表现自己不计较功绩,但并不是真的不计较,结果朱元璋信以为真,真的没有奖励自己,甚至都没有多夸朱文正几句。于是朱文正的内心开始不平衡了。
太祖还京,告庙饮至,赐常遇春、廖永忠及诸将士金帛甚厚。念文正前言知大体,锡功尚有待也,而文正不能无少望。性素卡急,至是暴怒,遂失常度,任掾吏卫可达夺部中子女。按察使李饮冰奏其骄侈觖望,太祖遣使诘责。文正惧,饮冰益言其有异志。太祖即日登舟至城下,遣人召之。文天上仓卒出迎,太祖数曰:“汝何为者?”遂载与俱归,欲竟其事。高后力解之曰:“儿特性刚耳,无他也。”免官安置桐城,未几卒。饮冰亦以他事伏诛。
朱元璋赏赐了所有的有功之臣,包括那些洪都之战中表现不如自己的人。朱文正见到这个结果心理都出现了不满,于是开始了自己暴怒、残忍的一面,后来被手下的人所告发。至于文中说他有异志,我是坚决反对的。如果他真的反对朱元璋,朱元璋来到他所镇守的城下,他完全可以杀了朱元璋,可是他并没有。还是仓促出迎,结果被朱元璋教训了一顿。后来的结果就是被朱元璋所软禁起来了。
从《明史》对朱文正的记载来看,其实朱文正这个人很单纯,因为他从小失去了父亲,所以他把朱元璋当做自己的父亲。他守洪都城是为了朱元璋,他故作大度也是为了朱元璋,后来他的暴怒、残忍其实也都是希望朱元璋能够重视自己。他就像是一个孩子,这一生都是为朱元璋而活的。他对朱元璋的畏惧与尊敬,就像是一个孩子对待自己的父亲。他要真有异心,完全可以在朱元璋到他的地盘找他的时候杀了朱元璋。只不过,他的悲剧是因为他是朱元璋的侄子。在朱元璋的那个位置上,注定他不能给予朱文正父亲一样的关怀。
我是红辰梦劫,我来回答。
军事能力出众,情商偏低
朱文正因屡立战功被升为枢密院同敛,朱元璋问:“想当什么官?”文正对曰:“叔父成了大业,何患不富贵。先给亲戚封官赏赐,何以服众!”朱元璋听了很高兴,更加喜爱这个侄子。
1、军事奇才,朱文正最被后人称颂的就是他的军师才能,曾在“洪都保卫战”中以四万人挡住了陈友谅的60万大军。
“陈友谅带六十万大军围洪都。朱文正数度摧其锋芒,坚守85日等到太祖亲自率兵来援,陈友谅撤围退入,与朱元璋对峙。朱文正又断陈友谅,友谅遂败。”
2、朱文正是高祖朱元璋的侄子,朱元璋有意培养他,在朱文正立了大功后,没有立刻晋升他的官职。朱元璋作为人主,当然要考虑的多一点,自家侄子开国之后就是郡王。有此考虑,朱元璋还京后,大大地赏赐常遇春、廖永忠及诸将士金帛,对功劳更大的朱正文暂未封赏。从这里开始,朱文正对朱元璋怀恨在心。
自暴自弃,心怀二志
“洪都保卫战”之后,朱文正因为没有得到封赏便开始骄侈觖望,更有甚者,在部下的怂恿下,他决定投靠朱元璋的敌人张士诚。
然而朱元璋老谋深算,棋高一着,早已得到了消息,当面质问朱文正,其见事情败露,乖乖被押解回了京城。
朱元璋本意直接处死他,马皇后劝解说:“此儿只是个性刚强,无其他。”之后,朱文正被免官软禁于桐城,没多久就去世了。
结语
朱文正还是太年轻,不懂的韬光养晦的道理,本身已经立了很大的功劳,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躺在功劳簿上睡觉。有时候不做要比做更为政治正确,待明朝开国以后做个太平王爷。
朱文正如果实在想造反,也要像他的堂弟朱棣一样,待朱元璋驾崩之后再造反。不过在笔者想来,以朱元璋的精明,在见识了朱文正的军事能力以后,绝不会给他兵权让其有造反的机会,毕竟侄子和儿子还是有本质的区别的。
朱文正(1336-1365年)明朝开国名将,明太祖朱元璋的侄子。
朱文正的父亲是朱元璋的亲哥哥朱兴隆,也就是后来的南昌王。朱元璋起兵的时候朱兴隆已经去世,朱兴隆的妻子便带着朱文正投靠朱元璋。朱元璋对朱文正非常好,朱文正长大后骁勇善战,元朝至正二十一年,朱元璋改枢密院为大都督府,并任命朱文正为大都督,负责节制中外的一些军事事务。
朱文正战功卓越,当年平定江西的时候,陈友谅带着六十万大军围攻洪都,朱文正多次挫败陈友谅,并坚守85天,最后使得陈友谅撤退到鄱阳湖。后来朱文正又切断陈友谅的粮草之路,最终导致陈友谅大败。因战后朱正文对封赏不满,随心生背叛,被朱元璋软禁,在1365年便抑郁而终。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将其当时八岁的儿子朱守谦封为靖江王,就藩桂林;是唯一非朱元璋儿子的明朝藩王。
从军事上来说,朱文正确实是不世出的军事天才战将,在洪都保卫战中,以4万军队阻挡了陈友谅60万大军整整85天,堪称军事史上的奇迹!但他性格上的缺陷导致了他的悲剧,使他郁郁而终。
朱文正(1336-1365年),明太祖朱元璋的侄子,其父朱兴隆,乃朱元璋的大哥,早亡,朱兴隆死后,其妻子王氏带着年幼的朱文正来投奔朱元璋,朱元璋对这个侄子甚是喜爱,将其当作亲生儿子看待,悉心培养,使其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将领,朱文正也确实不负朱元璋厚望,在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中,多次立下赫赫战功,成为了朱元璋的左膀右臂,对此朱元璋也是深感欣慰。
朱文正的军事生涯巅峰主要是在洪都保卫战中。
洪都,今江西省会南昌市,坐落在翻阳湖与赣江交汇处,自古有"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的说法,具有极高的战略意义,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朱元璋控制了江西地区以后,便派朱文正驻守洪都,从这也足以见得朱元璋对这位侄子的重视与信任。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4月,陈友谅统兵60万,进攻洪都,此时,朱元璋倾举国之兵正与东吴张士诚东线作战,无暇西顾,为了争取更多时间,好腾出手来专心对付张士诚,朱元璋便给朱文正下了死命令:誓死保卫洪都,等待援军到来。
此时,洪都守卫兵力仅有4万,而陈友谅的汉军号称60万,并且来势汹汹,兵威正盛,如要硬碰硬的话,无疑是以卵击石,摆在朱文正面前的似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朱文正确实是个不世出的天才将领,在他的有序调配之下,以他卓越的指挥才能,多次挡住陈友谅的多次疯狂进攻,虽然洪都城墙被攻破多处,但洪都始终牢牢掌握在他手中,硬是在洪都坚守了整整85天,沉痛打击了汉军的嚣张气焰,同时还极大地消耗了汉军的有生力量,最终等到了朱元璋援军的到来,对此,陈友谅也只能是望城兴叹,悻悻退兵。
洪都保卫战的胜利,使得朱文正的威望达到了顶点,也是他军事生涯的巅峰,同时也为朱元璋与陈友谅的最终鄱阳湖决战赢得了时间、赢得了战略主动。
但随着洪都保卫战的结束,朱文正的军事生涯也匆匆落幕,究其原因,这一切悲剧还是源自于他的性格缺陷。
朱文正固然有不世出的军事才能,但后世对他的评价普遍是性格乖张,心胸狭窄,品行不佳。他在随朱元璋征战中,屡次立下大功,因此,朱元璋曾经问过他想要什么封赏,这时朱文正表现出了难得的大度,信誓旦旦地表示:"叔父成了大业,何患不富贵。先给亲戚封官赏赐,何以服众!"这让朱元璋感到非常欣慰,认为自己这个侄子顾大局、识大体,对他愈加喜爱,封赏也就此作罢。
当然了,朱文正的这番表示,无非是客气客气、谦虚一番而已,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朱元璋太过于实在,自己的一番客气话竟然还当真了!因此对朱元璋颇有不满。
尤其是在洪都保卫战胜利后,朱元璋照例要大加封赏功臣,本来朱文正功勋卓著,当记首功,但由于有了前番的表示,朱元璋大肆封赏了守城将领,却独独将他晾在一旁,暂未作任何赏赐,这让朱文正顿感大失颜面,不满情绪也达到了顶点。
自此之后,朱文正对朱元璋彻底失望,开始无心军务,对部下也开始疏于管教,甚至有些纵容,致使多有不法之事发生,同时,自己竟然还开始私通张士诚,图谋背叛朱元璋,最终被人告发,朱元璋闻讯后,匆忙赶到洪都城下,面对急忙出城迎接的侄子,话不多说,上去就是一顿胖揍,还说了几遍“你到底想干什么?”同时将他押回京城,软禁了起来。
朱文正被押回京城后,朱元璋一开始是想杀掉朱文正的,但在仁慈的马皇后的多番劝说之下,免了他一死,但正如前面说到的一样,由于他心胸狭窄,不久之后就郁郁而终了,一代天才将领就此陨灭。
当然了,朱元璋对自己这个侄子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在建立大明王朝之后,洪武三年(1370),将朱文正年仅八岁的儿子朱守谦封为靖江王,并就藩桂林,也算是够意思了。
朱文正作为一代天才将领,军事能力自不必说,但所谓性格决定命运,他性格的缺陷,即便不是栽在这件事上,也会坏在其他事情之上,从这个角度来说,从一开始,他的悲剧就早已注定。
朱文正,明太祖朱元璋唯一的(在世)侄子,其父亲是朱元璋大哥朱兴隆。
朱元璋起兵后,朱兴隆的妻子带着儿子朱文正投靠朱元璋。朱元璋把朱文正当自己的儿子抚养(可能是大哥不在了,留下唯一的侄子),朱文正在刚开始整日花天酒地,不务正业,下属对他不满,但是没人敢说。
随后他用实际行动告诉众人,他不止会花天酒地,还会打仗。
在朱文正随军攻下集庆路时立了功,朱元璋问他想问什么封赏,朱文正却说:叔父成了大业,何患不富贵。先给亲戚封官赏赐,何以服众。立下大功不要封赏有两种可能,一:真的不想要,二:想要的不是封赏这么简单。
要说朱文正最耀眼的时候,那就不得不说一下洪都保卫战了。1363年,陈友谅带六十万大军围洪都,朱文数次出战退敌军。坚守了85天,等到朱元璋率兵前来支援。
史书记载:他积极部署防务,整军备战,亲自上阵督战。以两万人抵挡住陈友谅六十万大军,把洪都打成了一片尸山血海。
陈友谅败退,朱文正又断了陈友谅的粮道,陈友谅失败。
平定江西,朱文正再立战功。等到朱元璋回京后,大大封赏了常遇春,廖永忠等诸将士。朱文正立的功多反而没有被封赏,于是发了怒,变得失常。按察使李饮冰多次上书说朱文正不老实,有异心。以朱元璋多疑的性格,是宁可错杀也不可放过。于是将朱文正押回京城,在马皇后的劝说下“此儿只是个性刚强,无其他”。被免官囚禁起来,没多久后就去世了。
朱文正这个人,战功卓著,颇具军事天才,最后在囚禁中死去未免可惜。他的悲剧源于他的性格,每个有着军事天才的人,却不知道怎么做人(史上不缺这种人,洪都保卫战中的队友蓝玉也是如此)。
他的性格是他最大的败笔,心胸狭隘,性格刚强,品行不佳,如果不在这件事上摔跟头也会在其他事上摔。
朱文正出身布衣,勇于作战,为朱元璋立过奇功,然而却因一时之错(还有一种说法是他不满封赏而去投奔张士诚),也就是他这种性格,让他丢掉性命,铸成了一生悲剧。
如何评价国民党将领中的戴安澜?
戴安澜,国共双方均非常认同的抗日名将。1956年10月3日,毛泽东主席向戴安澜的遗属颁发了《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可见其功勋。
戴安澜,安徽人,黄埔三期生。
1、嫡系部队抗战青年
戴安澜在毕业时候和大多数黄埔学生一样,分配、东征、北伐、新军阀混战。
到长城抗战时期,已经是25师145团团长,此战中,在古北口与日军反复争夺。
到抗战前已经升任25师73旅旅长。他的长官有关麟征、杜聿明,相对而言,和杜聿明关系更好。
(雄姿英发)
在抗战初,主要在华北战场作战,在台儿庄、徐州会战立下战功,之后参加武汉会战,立下诸多战功,升任第89师副师长兼第31集团军总部干训班教育长。
如果坚持下去,到抗战结束后,成为汤恩伯帐下军长是没有问题的。
2、精锐部队立大功
和郑洞国一样,在第五军组建后,都来了第五军,戴安澜直接为200师师长,郑洞国为荣一师师长。年仅35岁,就成为王牌师师长,和虞啸卿很像。
任职一年内就参加三次会战,分别是随枣战役、第一次长沙会战、昆仑关战役。尤其是昆仑关战役,
(成名之战)
所部200师担任主攻,前后半个月血战,其中郑庭笈九个连长阵亡七个,最终歼灭日军中村旅团,此战中戴安澜身先士卒、指挥有方和重伤不下火线,荣获四级青天白日宝鼎勋章一枚,被蒋介石称赞为“当代之标准青年将领”。
很显然,他是军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3、扬威异域,将星陨落
1942年,中国军队组织远征军,陆续开赴缅甸。戴安澜将军指挥部队接替英军防务,开始东瓜保卫战。
在战前就说“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威国外之盛举,戴某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定挫敌凶焰,固守东瓜。”此豪言壮语,毫不逊色于胡琏的石牌宣誓。
其给夫人家书为“现孤军奋斗,决心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
前后作战12日,掩护英军撤退。东瓜保卫战为戴安澜在盟军中赢得声誉。美国军方认为,东瓜保卫战是“所有缅甸保卫战所坚持的最长的防卫行动,并为该师和他的指挥官赢得了巨大的荣誉”。蒋介石把此次战役称做是“中国军队的黄埔精神战胜了日军的武士道精神”。
在东瓜之战结束后,率军全师而退。在四月份攻占棠吉,使战场形势为之一转。五月份,因英军的撤退与不配合,远征军全线溃败,戴安澜将军在撤退中受伤阵亡。
总结:
戴安澜将军的一生基本是抗日的一生,其多次对日作战,取得耀眼的成绩,尤其是扬威异域,复唐明荣光,是不可多得的将才。
毛主席纪念戴安澜将军赋诗《海鸥将军千古》:“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参考文献:
张智丹.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海外派兵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3.
叶晖南.戴安澜将军生前身后事[J].百年潮,2003(02):44-48.
屈德骞.中国远征军师长戴安澜魂系缅甸[J].炎黄春秋,1995(07):59-65.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戴安澜将军简介
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战争史,打仗的人很多,然而能够扬名异域的,却没有几个,戴安澜作为中国远东军的重要将领,在赴缅甸参加远征军抗日作战过程中,屡立战功,打出中国军人的风采,让世界知道,我们一样能打胜仗,敢打硬仗。
戴安澜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但是立志报效国家,1924年年仅二十岁的戴安澜考取黄埔三期,编在步兵队学习,投身军旅,戴安澜将军始终在前线,履历战功,无论是北伐还是中原大战,尤其是抗日战争,戴安澜将军都能身先士卒,勇往直前。
九一八事变后,戴安澜率领所在团在长城古北口与日军展开浴血奋战,使日军遭到障碍,七七事变后,戴安澜将军在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战役中均有良好表现,因功晋升为第89师副师长。
1939年升任第200师少将师长,年仅35岁,该师就是以后国军五大主力的第五军的主力师,是中国军队当时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机械化部队,可以称为王牌中的王牌。在长沙保卫战和昆仑关战役,均有不俗的表现,也正是这样,才入了蒋介石的法眼。被蒋介石称之为“当代之标准青年将领”。
扬名立万异国他乡
真正使戴安澜将军扬名立万,彰显国威的当属戴安澜赴缅甸作战时期创下的赫赫战功。
由于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破产,于是企图封闭中国对外的连接线,迫使蒋介石政府投降,为了打破这种局面,应英美的一再要求,中国政府决定组建中国远征军,准备进入缅甸作战。
鉴于戴安澜将军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蒋介石有意安排他去缅甸作战,保住缅甸公路,这条国际运输线,蒋介石单独召见戴安澜,问能否打个胜仗?戴安澜将军立刻说到:“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威国外之盛举,戴某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定挫敌凶焰。”
1941年戴安澜的第200师已经开赴缅甸,协同英军作战,逐次接替英军的防务,1942年中国远征军正式成立。
1942年3月,在同古保卫战中,第200师官兵坚守阵地,勇猛还击,和敌人浴血奋战,戴安澜在战斗中立下遗嘱:“只要还有一兵一卒,亦需坚守到底。如本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以参谋长代之。参谋长战死,以某某团长代之。”
正是这种精神也感染了中国士兵,在同古保卫战历时12天,200师用意志告诉敌人,中国军人是不可战胜的,最终歼灭敌军4000多人,俘虏400多人。
结果由于英军瞎指挥,导致盟军在缅甸溃败,戴安澜将军在一次突围中中弹,马革裹尸还。
关于戴安澜将军的评价
像戴安澜这种爱国将领,尤其是勇于为祖国和平奉献生命的精神,又岂是我们这些半吊子历史爱好者所能评价的,纵横找了一些名人对其的评价,以当做我们对戴安澜将军的了解。
蒋介石评价:“虎头食肉负雄姿,看万里长征,与敌周旋欣不忝;马革裹尸酹壮志,惜大勋未集,虚予期望痛何如?”
毛主席评价:“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罗斯福总统评价:“中华民国陆军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将军于1942年同盟国缅甸战场协同援英抗日时期,作战英勇,指挥卓越,圆满完成所负任务,实为我同盟国军人之优良楷模”。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大话叁之神将在世攻略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大话叁之神将在世攻略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