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脑点子222关攻略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脑点子222关攻略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曹丕伐吴前用了哪些心理战术?
这里问的是曹丕伐吴用的是哪些心理战术,所以我分析以下几点:
1. 有备而来,势在必得。
此时的三国局势依旧鼎立,但是经过夷陵之战刘备败于东吴陆逊之手,此时刘备大伤元气,伤筋动骨,而东吴大功高捷,硕果累累。按理柿子应该往软的捏,本来应该先把刘备干了才是正常逻辑,但为什么还是先拿东吴开刀,我想有二:
一、江东离自己更近,仅隔长江之险,前有孙权拒绝上交质子还有孙权烹饪杀魏国使臣等等激怒事件,这下拿到开战的理由了,软的不行来赢的,东西中三路大军南下,气势汹汹。
二、先吞东吴,刘备就成了瓮中之鳖,坐等就毙。曹丕如意算盘是打得好,可是事与愿违,这里不作详细分析。
2. 屡战屡败,由功转守。
先走江陵之战,张郃战死士气大减曹丕命诸军解围撤退,后有儒须口之战,曹丕战术布局有误以及东吴人才济济防御有方大大重创曹丕士气。
总之来讲,曹丕伐吴缺少充分了解东吴的民情及地理位置,更是低估了东吴的军事实力,是战略及战术的失败。
夷陵大战后刘备战败家底基本上输完,这个时候东吴有一些激进派如:徐盛、潘璋等,主张直接进军白帝城让刘备彻底玩完。这个时候曹丕名义上支持去搞刘备,还特意抄写的自己的著作《典论》及一些诗词歌赋赠给孙权,同时自己率领大军驻扎在南阳做出准备进攻刘备的样子,曹丕想的就是等陆逊真正去灭刘备的时候大举进攻东吴,可是曹丕完全低估了陆逊东吴全面撤军,所以曹丕南下实际上是没有讨得好的。
历代都说曹魏是正统,宋朝为何要改口说蜀汉是正统?
一切都是为了政治服务罢了,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以曹魏纪年叙述,意思曹魏为正统,到了南宋朱熹的通鉴纲目中就改为以蜀汉纪年了,蜀汉成为正统,主要是因为靖康之耻后,本来就没有大一统中国的宋朝成为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北方沦为金国之手,为了表示自己的正统性,只能按血缘论将三国时期的蜀汉升格为正统。
曹魏在三国时期是当之无愧的正统,一统了北方,占据了当时的天下重地中原,拥两汉旧都长安与洛阳。虽然曹丕逼汉献帝禅让的确有点不地道,但是人家毕竟走了合法的手续,而且之后曹魏灭掉了蜀汉,代曹魏自立为晋的司马氏更是挥师南下灭了孙吴,虽然曹魏没有最终统一中国,但是曹魏的继承者西晋彻底统一了中国,按说就是正统所在。
而蜀汉在三国时期在西南偏安一隅,论地理位置,不如占据北方辽阔之地的曹魏,也不如占据富庶江南的孙吴,而且在三国中最先被灭。唯一拿的出手的也就是血缘论,因为蜀汉开国皇帝刘备是西汉中山靖王之后,在东汉灭亡于曹魏之手后,因为两汉统治天下四百余年,刘氏当为天下之主的观念深入人心,蜀汉就扛起兴汉的正统大旗,而这一点与南宋就差不多一样了,南宋是北宋灭亡以后建立的政权,同样偏安一隅,血缘正统性更纯粹,不同于刘备的隔了好多代,南宋开国皇帝赵构就是宋徽宗九子,在当时北方金国势大的情况下,与南宋同病相怜的蜀汉就被升成正统了,因为这样就意味着之后按血缘论南宋就是当之无愧的正统,哪怕金国占据了北方大地,南宋苟延残喘呢。
中国古代名分很重要,正统是个关键问题,南宋偏安一隅后,打又打不过金国,只能通过改变提升之前朝代几个政权共存时期,其中那个与自己同病相怜并且有着血缘论的偏安王朝,以示自己的正统之名,而蜀汉就成为那个幸运儿。
历史,果真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为了政治服务,很多观念清晰的东西也可以颠倒乾坤,不得不感叹古人之聪慧啊…
个人见解,谢谢观看,更多精彩动动小手点个关注~
中国古代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各朝各代的皇帝都是特别注重本朝的合法性的,皇帝登基也有承继大统的说法,那么这个王朝的正统性就显得很重要了。在天下太平的时候,王朝的正统性不会让人怀疑,但是每当天下大乱,群雄割据时,哪个政权才是正统就会有争议。比如两宋时期,北宋认为三国曹魏是正统,但是南宋却改口称三国蜀汉为正统,这是为什么呢?
这其实是南宋尴尬的地位决定的。从三国到北宋这几百年的时间以来,史学家都是以曹魏为正统的,而致力于匡扶汉室的蜀汉只不过是个割据政权罢了。这是因为曹丕的皇位是汉献帝禅让的,也就是说曹魏的政权是从东汉手里接手的,不管汉献帝本人是否真的愿意禅位,但是颁布了禅位诏书就是证明了曹魏政权的合法性与正统性。接着西晋又是承继曹魏,到南北朝时期北朝通常被认为是正统王朝,毕竟得中原者得天下,然后隋朝继承北周,唐继隋,五代继唐,北宋继五代的后周。这么捋下来从曹魏到北宋的继承关系就捋顺了。但是到了南宋社会大背景变了,南宋承认蜀汉为正统也是颇为无奈。
靖康之耻后,北宋亡国,康王赵构在南方重建宋朝,史称南宋。但是南宋的版图实在太小了,北方的中原地带全部丢失,连首都汴梁都被金国占领(宋朝的首都一直没有变过,南宋时期临安是行都,建康是留都),没有了中原那么南宋的正统性就存疑了。为了让南宋的正统有法理依据,朱熹等人就提出了一种新的论正统性的方法,那就是以血统来论正统。南宋和北宋一脉相承,北宋是正统王朝,那么南宋继承了北宋的政权也是正统王朝。同样的,蜀汉的开国皇帝刘备是汉室后裔,那么蜀汉就是正统。这实际上根本就经不起推敲,抛开南宋为自己的正统性找借口这一因素外,无论怎么算蜀汉都不是正统。
首先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而刘备是出自刘胜的儿子刘贞这一支,但是在汉武帝时期刘贞就因为触犯法律被剥夺爵位贬为了庶民,所以不论有没有推恩令,到刘备这一代他也只是个平民,不能算是汉室宗亲,自然也就没有资格去入继大统,继承皇位。所以哪怕刘备已经称帝了,蜀汉依旧只能算是个割据政权。况且刘备也是谎称汉献帝被曹丕所害,为了给汉献帝报仇并光复汉室,刘备才称帝并定国号为汉,实际上汉献帝根本没事,还被曹丕封为山阳公安度了晚年,可见刘备连称帝的借口都站不稳脚跟,更何况蜀汉的正统性呢?
但是到了南宋,为了让自己的王朝具备正统性,也只能从蜀汉与东汉的血缘关系下手,这才使得宋朝的正统性得以保证。实际上虽然我们现在都是认为宋朝是中国的正统王朝,但是在外国,他们眼中的正统王朝可不是宋而是辽,就是在今天都有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罗马尼亚、英国、西班牙、葡萄牙、伊朗、伊拉克、土耳其等十几个国家称中国为契丹,俄语、希腊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中的“中国”就是契丹的意思,如果他们认为宋朝是正统王朝,那应该称“中国”为宋啊。
中国之所以叫中国,是因为建都中原的王朝。从中华历史文化角度看,曹魏建都中原,理所应当是正统王朝。而蜀汉偏安一方,不能称正统。
宋朝军事极弱,被元朝打得满地跑,丢了开封,跑到江南建立南宋。丢了中原的宋朝,按中华文化衡量已不再是正统。为了保持自己的正统地位,就以忠君为标准划分正统与非正统。
但是,以忠君作为划分正统与否的标准,是不被中华主流文化认可的。要不然,中国历史上就不会有元朝和清朝两个朝代。元朝推翻宋朝,清朝代替明朝,都不是忠君。按照忠君划分中国历史要断档几百年。
以蜀汉为正统,宋朝和明朝为甚,主要是受朱熹和罗貫中影响。
说句不客气的话,宋朝算不上大一统王朝,就连中原王朝传统地域都没有统一,就像当年的蜀汉一样,造成这样的局面原因很简单,唐朝的藩镇割据,社会动荡不安,不仅老百姓生活痛苦,就连皇族也没有安全感,赵匡胤黄袍加身后,吸取教训,为了控制武将,就采取了兵不识将,将不识兵,指挥权与训练权分开,并且文臣领导武将,贬低武将地位,从此中国就有了好汉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说法,为国当兵被认为是傻子。另外很多时候招兵不是说需要战争,而是怕流民造反,干脆招进部队养起来,这些人打仗不行,主要任务就是吃饭活着,战斗力可想而知。宋朝对于文官也是如此,贪污钱不算回事,而且俸禄非常优厚,所以宋朝是文人士大夫的黄金时代,宋朝皇帝号称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很少杀这些人。但是宋朝还想要面子,比如宋太宗伐辽屡败,差点丧命,却编书装饰太平,宋真宗被人打的签下城下之盟,后世有人从经济学角度计算说很划算,其实是中原王朝丧失了开拓进取的势头,失去了血性,花钱买所谓的太平,本质上可耻,但真宗皇帝还厚着脸皮封禅泰山,弄虚作假忽悠为盛世。到了南宋,宋高宗在位时,辽国的新皇帝辈分低于高宗,但以兄弟相称,宋高宗自己脸都挂不住。这也是他退位原因之一。偏安后,宋朝更是玻璃心,脆弱的不得了,武备不行,只有打嘴炮了,文人配合朝廷,故意把蜀汉作为正统王朝,言下之意自己虽说偏安(不占据中原),也是中国正统,本质上与上面所说的事相同,就是死要面子,自我安慰,忽悠老百姓而已,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做事讲究“名正言顺”,尤其是王朝建立,更是如此。各个朝代的开国皇帝,都会特别重视本朝的合法性的。朱棣造反成功后,为什么还会念念不忘寻找失踪的建文帝,就是因为他的皇帝来历不明,而建文帝才是正统的皇帝。如果皇帝位不合法,就会对王朝统治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从三国到北宋,史学家都是以曹魏为正统的,而刘皇叔建立的蜀汉只不过是个割据政权罢了。为什么史学家会这么认为呢?因为曹丕的皇位是汉献帝禅让的,也就是说曹魏的政权是从东汉手里接手的,不管汉献帝本人是否真的愿意禅位,但是颁布了禅位诏书就是证明了曹魏政权的合法性与正统性。
而刘备的蜀汉政权呢,虽然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帜,虽然刘皇叔也自称是刘室宗亲,但是和汉献帝的血缘关系极远。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而刘备是出自刘胜的儿子刘贞这一支,但是在汉武帝时期刘贞就因为触犯法律被剥夺爵位贬为了庶民,所以不论有没有推恩令,到刘备这一代他也只是个平民,不能算是汉室宗亲,自然也就没有资格去入继大统,继承皇位。所以哪怕刘备已经称帝了,蜀汉依旧只能算是个割据政权。况且刘备也是谎称汉献帝被曹丕所害,为了给汉献帝报仇并光复汉室,刘备才称帝并定国号为汉,实际上汉献帝根本没事,还被曹丕封为山阳公安度了晚年,可见刘备连称帝的借口都站不稳脚跟,所以蜀汉不是正统。
三国以后,西晋又是承继曹魏,到南北朝时期北朝通常被认为是正统王朝,毕竟得中原者得天下,然后隋朝继承北周,唐朝继承隋朝,五代继承唐朝,北宋继五代的后周。
靖康之耻后,北宋亡国,赵构在南方重建宋朝,史称南宋。但是南宋偏安一隅,原先的都城丢失,所以南宋的正统性就存疑。为了让南宋的正统有法理依据,朱熹等人就提出了一种新的论正统性的方法,那就是以血统来论正统。南宋和北宋一脉相承,北宋是正统王朝,那么南宋继承了北宋的政权也是正统王朝。同样的,蜀汉的开国皇帝刘备是汉室后裔,那么蜀汉就是正统。
所以,从南宋起,尊崇蜀汉为正统。
汉末美人甄宓如何由盛宠沦落到赐死,之后受宠的郭后的结局如何呢?
魏明帝曹叡的生母便是甄宓,但是早早就去世了,所以魏明帝的养母便是后来的郭太后。那么甄宓为什么被赐死呢?历史给与了冷酷地记载,但我们可以带入感情来看看这件事。
(军师联盟甄宓剧照)
甄宓本不是曹丕妻子。
甄宓的第一任丈夫,是袁绍的儿子袁熙,所以甄宓本身是袁绍的儿媳妇儿。但是袁熙这边被袁绍指派到幽州镇守,居然没有带上甄宓,这是不能让人理解的事情。甄宓就这么留在了冀州,一直在她姑姑家过日子。等到曹操大军战败袁绍,打下冀州以后,甄宓也就落到了曹丕的手里,被曹丕收为小妾。
建安中,袁绍为中子熙纳之。熙出为幽州,后留养姑。及冀州平,文帝纳后于邺,有宠,生明帝及东乡公主。
这个时候的甄宓正式进入了曹家,不过地位很低,虽然得到曹丕的宠爱,可是并没有立她为正妻。在这期间,甄宓为曹丕生下了曹叡和东乡公主这两个孩子。
(军师联盟甄宓剧照)
甄宓的儿子曹叡,有可能不是曹丕的亲生儿子。
这一点是值得商榷的,但是也是值得怀疑的。甄宓被抓的时候,是建安九年也就是公元204年。而曹叡出生的时候,极有可能也是建安九年。如果说甄宓在被抓之前,就已经怀上了曹叡,而这个时候恰好被曹丕给宠幸了,那这孩子还真的有可能不是曹丕的。所以在很多文学作品;里,曹丕十分不喜欢自己的这个儿子,甚至一度不想立他做太子,主要原因就是他对这个孩子的身份也保持怀疑。这就成了甄宓在曹丕身边失宠的重要原因了。
(军师联盟甄宓剧照)
曹丕称帝,宠幸女子太多。
在曹操还活着的时候,曹丕还不敢太放肆,可是曹操去世以后,他登基做了皇帝。这天底下就没人能管住他了。所以他不断地纳妃,下台的汉献帝更是送了两个女儿给曹丕做妃子,包括后来曹叡的养母郭太后在内,巅峰时期他一连有十六个妃子,还不算没有名分的那些。曹操在铜雀台上也给他留了大量美女,所以曹丕的私生活过得还是非常喜滋滋的。这么一来的话,甄宓的地位就下降太多了。跟曹丕结婚时间最长的就是她,现在得不到宠幸也是正常的。
(军师联盟郭皇后剧照)
《三国志》记载,甄宓因为失宠,怨言太多被赐死。
黄初元年十月,帝践阼。践阼之后,山阳公奉二女以嫔于魏,郭后、李、阴贵人并爱幸,后愈失意,有怨言。帝大怒,二年六月,遣使赐死,葬于邺。
这是合情合理的一件事,曹丕当年肯定跟甄宓说了很多甜言蜜语,后来忽然多了这么多新欢,曹丕居然就把甄宓给忘了。这让甄宓非常生气,怨言自然是有的。曹丕如果哪天喝醉了酒,随便说句话就把她赐死了。
不过大家相信吗?反正我是不相信。如果曹丕真的就这么轻易地赐死了甄宓,她的儿子曹叡会善罢甘休吗?事后登基的曹叡,并没有对当年那件事做过多的平反,只是将自己的母亲恢复了名誉,给了她皇后的位置。
(军师联盟甄宓剧照)
个人猜想,甄宓被杀跟夺嫡之争是有关系的。
曹叡之所以能够登基,主要原因是他是长子,但是他并不受曹丕所喜爱。这个时候甄宓自然要为自己的儿子争取地位。这是一场争储之争所留下的遗恨,甄宓在争储的时候,说不定做了很多见不得人的勾当。
因为曹叡是在公元226年出生的,曹丕的十个儿子中,活过这个年岁的,只有四个,那么剩下六个基本都早夭了。不能说这六个的去世都跟甄宓有关系,至少有可能有一两个是有关系的。
甄宓的儿子是长子,又被怀疑出生问题,所以她心里肯定是想不开的。做出了过激的举动以后,自己都有些后怕。自然会留下蛛丝马迹,最终被曹丕发现,从而赐死。但是为了顾及皇族尊严,这件事被掩盖了。但是曹叡也因为这件事被废为平原侯。
(军师联盟曹丕和郭皇后剧照)
无辜的曹叡,凭借隐忍和智慧最终上位。
曹叡可不是一帆风顺的成为太子的,因为母亲的过错,他从齐公被废为平原侯,其实曹丕此刻已经打算换其他人做太子了。不过此刻的曹叡却跟没事儿人一样,做事恭敬有礼,一切如常,就好像自己母亲没有被杀掉一样。
曹丕带曹叡去打猎,遇到母子两只鹿,曹丕射死了母鹿,让曹叡射死小鹿,曹叡放下弓箭,哭泣地对曹丕说:陛下已经杀掉母亲,我实在不忍心再杀掉她的孩子。曹丕听后大惊,从此确定了他作为太子的人选。
甚至在后来将他过继给了郭皇后,从此他就有了嫡子的名分。而郭皇后的日子其实过得很好,曹叡登基以后,对他十分尊敬,在郭皇后去世后,曹叡甚至将郭家的人加官进爵,其实也是一种承认郭家的姿态。
(军师联盟曹丕剧照)
江湖小晓生认为,郭皇后是甄宓之死的最大获益人。
郭皇后在甄宓死后,便得到了曹丕的特别宠幸,甚至在后来加封她为皇后。但是郭皇后是没有子嗣的,这是她一生最大的痛点,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地位得到巩固,可能在立为皇后之前,郭皇后就已经在策划自己的未来了。
甄宓之死极有可能是郭皇后在曹丕枕边吹的耳边风所导致的结果。当时曹丕十分宠幸郭皇后,自然是听从的,即使甄宓没有做出夺嫡的事情来,也可以被说成是做了。而甄宓死了以后,曹叡要想做太子,就必须要依附于皇后。郭皇后成为皇后以后,必须要挑选一位没有母亲的皇子作为自己的儿子,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地位,所以她选择了曹叡。
反过来,其实也是曹叡选择了郭皇后,没有皇后儿子这个身份,曹叡的太子之位是坐不稳的。所以这是一次双向选择,怪只能怪甄宓的命薄,没有机会成为皇后,帮不了自己的儿子。宫廷内斗是非常残酷的,三国时期一定也存在残酷的内斗,甄宓命运悲惨,只活了三十八岁就去世了。
我是人者仁义也,用正史说三国。
这里要强调一点甄宓的名字是后人附会的名字,而不是甄氏的真名,《三国志》没有记载甄氏的名字,这是因为古代皇后的名字都要被隐去,这是一种惯例。所以甄宓的描述本身是有问题的。下面我们来说一下甄氏的去世。
关于甄氏的去世,大概有三个记载:
- 《三国志》记载:公元220年,曹丕篡位称帝,汉献帝被封为山阳公,汉献帝当时送两个女儿给曹丕做嫔,曹丕很喜欢,而且当时受到宠幸的还有郭女王,李贵人,阴贵人。由此甄氏受到冷落,女人的嫉妒心一生,难免就会口出怨言,这个怨言又被有心人送到曹丕的耳朵里,最后曹丕大怒,赐死甄氏。
- 《三国志》的记载和《魏略》一致,不过《魏略》记载的更为详细,《魏略》记载:魏明帝曹叡在甄氏去世后是被李夫人抚养,在郭女王去世后,李夫人告知曹叡,他的母亲甄氏是被别人恶意污蔑致死,这个“别人”自然是郭女王,于是曹叡下令,让人按照甄氏去世的样子埋葬郭女王。
- 《汉晋春秋》记载:甄氏去世后,曹叡是由郭女王抚养,当时甄氏埋葬时,用头发盖住脸面,用糠塞住嘴巴。曹叡早就知道,在登基称帝后,曹叡心怀愤懑,数次逼问郭女王甄氏的死状,郭女王只好说:“是先帝杀害了她,为什么要问我?而且你身为人子,可以追责先帝吗?为前母之死要后母赔命吗?”,但是曹叡大怒,逼郭女王自杀。
虽然史书的记载有些差别,但是大致的模样是相同的,我们从里面也看的出来事情的经过。主要就是甄氏到了后期不受宠,曹丕喜欢其他的妃子,冷落了甄氏,甄氏由此心生怨恨,于是说了一些不利于曹丕的话,这些话被郭女王利用,最后传到了曹丕的耳中,使得曹丕大怒,最后被赐死。
郭后的下场不太好。因为曹叡幼年丧母,所以对于母亲十分怀念。由此对于郭女王心生怨恨,这使得郭女王十分恐惧。
《三国志》记载曹叡不断加高甄氏的地位,曹叡继位之初就给母亲上尊号“文昭”,何为昭?按照谥法,圣闻周达曰昭。德明有功曰昭。可以说“昭”字的规格很高。不仅如此,曹叡还为甄氏修建寝庙,大肆封赏甄氏外戚。
曹叡的做法显示了他对于自己母亲去世的怀念,这必然会仇视逼死自己母亲的郭女王,所以郭女王在曹叡登基后心中十分惶恐。
按照历史记载,郭女王的去世有两种说法:
- 根据《魏略》记载,郭女王十分恐惧,最后忧惧而死。
- 根据《汉晋春秋》记载,则是曹叡逼杀郭女王。
按照史书的记载,郭女王的下场也不是很好。而且郭女王去世,葬礼也很惨,曹叡痛恨郭女王,葬礼按照甄氏的例子,所以郭女王也是“被发覆面,以糠塞口”的方式埋葬。
文昭甄皇后甄宓出生于公元183年1月26日,文德郭皇后郭女王出生于184年4月8日,魏文帝曹丕出生于公元187年冬。大家注意看这三位主角的出生年月,甄宓比曹丕大四岁,郭女王比曹丕大三岁,推出曹丕喜欢大龄美女,热衷于“姐弟恋”。俗话说:女大三抱金砖,女大四福寿至。曹丕既抱金砖,又有福寿,人生夫复何求。然而一向得宠的甄宓为何离奇去世,郭太后最终结局又怎样?以下依据相关资料简要分析。
首先分析甄宓的前尘往事,事情的来龙去脉。公元204年,曹操攻破冀州邺城,17岁的曹丕进入袁府,看到21岁的甄宓,就像天上的洛神一样貌美如花。他好像被定在那里,挪不动步,眼睛直勾勾地盯着甄宓看。如果世间有一见真情,曹丕现在深有体会。曹丕询问之下,得知这位美人是甄宓。
甄宓是汉太保甄邯的后代,她的父亲甄逸曾任上蔡令,后嫁给袁绍之子袁熙。袁熙前赴幽州,因路途遥远,将娇妻甄宓留在冀州侍奉婆婆刘夫人。她再嫁给曹丕就是二婚,而曹丕却不介意,明媒正娶,作为正妻。此后,曹丕和甄宓恩恩爱爱,度过了一段神仙眷侣般生活。她为他生下了长子曹叡和女儿东乡公主。
甄宓和曹丕度过了十几年生活后,迎来了第三者郭女王。郭女王,名讳不详,字女王,东汉南郡太守郭永次女。小时候,她失去父母,成为孤儿,因战乱流离失所。约公元213——216年间,曹操称魏公时期,比曹丕小三岁的郭女王选入东宫,得到曹丕宠爱。从此,郭女王逐步代替甄宓在曹丕心中的地位,以夫人身份,接待宾客。
此时,曹丕和曹植争夺储位的关键时期,双方斗智斗勇。而出生于底层的郭女王足智多谋,为曹丕夺嫡出力甚多。甄宓出生于名门大户,接受的都是相夫教子、侍奉公婆之类的传统教育,自然不懂这些权谋之类。
到了公元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称帝建立魏国。他更加宠爱郭女王,并封其为贵嫔(仅次于皇后),将原配甄宓独自留在邺城,任其自生自灭灭。甄宓看到自己的丈夫称帝后,离自己渐渐远去,便发了几句牢骚。这其实很好理解的。
曹丕干了抛弃糟糠之妻的龌龊事,难道还不让议论一下吗?或许有郭女王的挑拨离间,继承曹操“宁肯我负天下人”基因的曹丕,于第二年遣使者将甄氏赐死,年仅38岁。她死后,连自己的儿子也“丢了”,她的儿子曹叡被郭女王收养。三国志中相关记载如下:
践阼之后,山阳公奉二女以嫔于魏,郭后、李、阴贵人并爱幸,后愈失意,有怨言。帝大怒,二年六月,遣使赐死,葬于邺。
其次分析郭照太后的命运。甄氏死后,郭女王专宠,被曹丕册封为皇后。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郭女王母仪天下后,她的亲族一跃成为当时少有的皇亲贵族。她的兄弟早逝,堂兄郭表继嗣为她父亲郭永之子,拜为奉车都尉。连她的外亲孟康也沾光,擢升为散骑侍郎。
因郭女王无子,在甄宓死后,她收养了曹叡。刚开始时,曹叡记恨郭女王与自己的母亲之死有关,对郭女王并不友善,后迫不得已,他才侍奉养母兼嫡母。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去世,留下了孤儿寡母,郭女王和曹叡。曹叡继承皇位,尊养母兼嫡母郭女王为太后。
这时,曹叡真心郭女王当做了自己的母亲对待,大肆封赏外戚郭氏。他封郭表为安阳亭侯,不久升为乡侯,食邑五百户,官拜中垒将军,还封其子郭详为骑都尉。除此之外,曹叡追谥郭女王父亲郭永为安阳乡敬侯,母亲董氏为都乡君。
公元235年,郭女王病逝于许昌宫,享年五十一岁。她死后,曹叡以终制营造皇后陵墓,葬在曹丕首阳陵西,与曹丕合葬。三国志中记载如下:
青龙三年春,后崩于许昌,以终制营陵,三月庚寅,葬首阳陵西。
有人说,郭女王是曹叡为报亲生母亲之仇害死的,细究之下,这种说法不足为信。依据《三国志》相关史料,有三个疑点,简要分析如下。
其一,如果曹叡记恨郭女王,他为何要等到9年之后才报仇,而不是公元226年刚即位时。
其二,如果曹叡记恨郭女王,他为何大肆封赏郭女王家族,还追封她的父亲和母亲。
其三,如果曹叡记恨郭女王,他为何将郭女王和父亲曹丕合葬,而不是自己的母亲甄宓。
至于《魏略》、《汉晋春秋》及《资治通鉴》中记载:甄宓因郭女王陷害而亡,曹叡即位后,为其生母报仇,将养母郭女王逼杀,都以讹传讹。陈寿所著《三国志》并无此种记载,三国时期历史《三国志》可信度最高。
如果郭女王害死甄宓,还会收养她的儿子吗?虽然郭女王无子,曹丕又不是只有曹叡一个儿子,她可以收养其余儿子。如战国时期,华阳夫人无子,收养毫无根基的异人,得到巨额回报,虽无子却安度晚年。
你是如何看待甄宓与郭女王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脑点子222关攻略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脑点子222关攻略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