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馒头十字军攻略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馒头十字军攻略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二战意大利是怎么给德军拖后腿的?
我们不是来打仗的!
我们是来吃面的~
1940年9月13日,墨索里尼发动位于北非的军事战争!意在光复罗马帝国荣光!
在元帅巴尔博的指挥下,两个集团军群向北非的英国集团军发起猛烈进攻。然而在拥有绝对兵力,装备优势下到11月14日仅仅推进了90公里!而因为补给的原因宣布暂停进攻~
同年的12月9日英集团军发动反击!在8四个师又两个旅的兵力下击败意军两个集团军群。在1941年2月11日向前推进800余公里~
这就是对比。一个被德国打的屁滚尿流的国家在北非给一个兵力,装备优于自己的国家重大打击。
同年意向德国求援。
希特勒说出绝世之言:如果意大利是敌人用五个师就可以打败他,而意大利如果是盟友你要用二十个师来保卫他!
而更可怕的是,一个作战的营级单位因为没有意大利面吃而向英军投降~
在二战后期更是倒向盟军给德国的后背捅了一刀狠狠的一刀!
而后美国在诺曼底登陆,给了德国最后的一击!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不亏是吃面的民族!
小生佩服!
意大利是一个文化艺术氛围非常浓郁的国家,意大利还是一个温婉绵柔的国家。这样一个国家被绑在墨索里尼的法西斯主义战车上,加入轴心国,是意大利人民最大的不幸。
意大利人应该去踢足球,搞艺术,谈情说爱,不应该拿着枪炮去侵略欧洲的阿尔巴尼亚和非洲的埃塞俄比亚。事实证明,意大利的军人实在是不会打不经打,不要说与同盟国的正规军作战,就连阿尔巴尼亚的游击队都打不过。
轴心国头子希特勒之所以要牢牢抓住墨索里尼这个基本帮不上忙而且拖后腿的小兄弟,是因为轴心国势单力薄,除了意大利就剩下小日本了。如果德国人连意大利人都拉不住,就真正就成了孤家寡人了。
有一个段子很能够说明意大利这个国家的军事实力如何。说是意大利在二战中最成功的战例有两个——一个是意大利参谋总部成功地将墨索里尼扣留后又被德国人救走了;一个是意大利游击队成功地将墨索里尼和他的情妇抓住后枪毙后倒吊在米兰广场了。
作为永远的战胜国意大利,他们总是沉醉在罗马帝国的辉煌中无法自拔。近年来,意大利和法国在二战中的表现已经成为被调侃的对象,甚至有人杜撰出许多段子进行讥讽。
但是意大利在二战中的表现真的像网友口中的“意呆利”,“通心粉”那样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当然,作为轴心国之一的意大利在二战中的表现远远不及德国。但纵观意大利所有的表现,并非毫无亮点。
二战前意大利工业产值低
意大利在二战时期实力并不强悍,总体实力放在欧洲也并不出众,即使在意大利准备撸起袖子大干一场加入之前也没有忙着备战。
二战爆发之前,意大利的钢产量仅有德国的十分之一,石油仅有德国的七分之一,而煤仅有德国的四十二分之一。这样的一个二战主要参战国,总体实力甚至不如中国,想要它发挥出色的表现显然不可能。
当然,这不是意大利作战能力差的借口。但作为罗马帝国的直接继承者,意大利还是有很多军队保留了当年罗马男儿的热血,只是这些军队并非是在战场上起决定性因素的军种。
意大利没能发挥出空军的优势
二战时期,意大利空军实力十分优越,但因意大利空军作为一个独立的军种,很多时候无法更好的配合意大利陆军。导致意大利引以为豪的空中精锐基本没发挥最大的作用。反而是早在二战前就应该逐步淘汰的骑兵为意大利挽回了一丝尊严。
1941年6月22日凌晨,当苏联还准备看“海狮计划”的好戏时,德国突然单方面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以550万人分三路对苏西线发动突袭,德国妄想故技重施,用闪电战的手法快速占领苏联西部军队,在对英作战结束之前击垮这个庞然大物,解除后顾之忧,这次军事行动代号为巴巴罗萨计划。
前期作战按照计划如约进行,显然,不仅震惊了苏联,更让世界各国大吃一惊,我想当时丘吉尔听到消息后肯定仰天大笑,狂抽三支雪茄。苏联在这次突袭中损失惨重,几乎被单方面压着打,显然德国低估了苏联人的意志,更低估了严寒对德军带来的伤害,或许德国忘了苏联好歹也是工业产值世界第二的国家。
不蒸馒头争口气的萨伏伊骑兵团
巴巴罗萨计划开始之前,德国因好朋友意大利在希腊的惨败,不得不转头支援意大利,当德军占领希腊后,此时巴巴罗萨计划不得不北推迟,因此德军没能在严寒到来之前占领莫斯科,直接导致了苏德战争的失利。显然,德国又被好朋友坑了一笔。
总体上的坑不代表全局坑,在巴巴罗萨计划开始后的第四天,意大利俄罗斯远征军跟随德军进入苏德战场,远征军中有一支拥有250年历史的意大利骑兵部队萨伏伊骑兵团,再现了当年罗马兵团的辉煌,8月24日伊斯布申斯克战斗中,这支骑兵团里的600余名骑兵从2000人的苏军背后发起猛攻,萨伏伊骑兵团以极其微小的伤亡瞬间击溃了苏军,消灭苏军两个营,击溃一个营,俘虏五百苏军。二战时期最后一次骑兵冲锋的完美胜利由意大利人完成,意大利总算多了一项吹嘘的资本。
1942年12月中旬,意大利第8兵团在顿河区被苏军包围域布下了一个巨大的包围,前锋部队都灵师在Arbuzov硬是用刺刀在强大的苏军包围圈中撕开突破口。
北非战线依然有亮点的意大利
除东线战场外,在北非意大利并非只是辅助沙漠之狐的隆美尔各种秀操作,例如当奥金莱克进行十字军战士战役时,意大利的阿里埃特装甲师先后两次在古比井地区成功阻击英军精锐第七装甲师,步兵、炮兵、装甲兵协同支援,成功守住了战略交通枢纽古比井,让英军刮目相看。当然,一将无能累死三军,意大利军队差强人意的表现和他们那位自大自傲的排长墨索里尼也有关系,墨索里尼谋政水平当之无愧的高,但军事指挥能力和东方大国的常校长相差无几,和他的半个徒弟希元首更是有天壤之别。
结语
总体来看意大利确实不算德国的好队友,但也绝不是毫无用处的猪队友。起码意大利在对德军的后勤保障上还是很卖力的,时不时的还能给德军带来一点小惊喜。
参考自《Few Returned:Twenty-Eight Days on the RussianFront,Winter 1942-1943》《决战斯大林格勒》斯蒂芬·沃尔么
有非常大的影响,准确的来说,在二站中最强大的国家是德国,而意大利拖了德国的后腿这件事毋庸置疑,本来是挺强大的一个助力,可在关键时期意大利拖了德国的后腿,导致德国进攻时间硬生生推迟了一个月,导致德国在冰天雪地里和英国美国等国家背后支持的苏联战斗,可就算这样也生生打成平手,要是最后日本支援的话,最后的胜利一定是属于德国的。所以要说猪队友的话,不止是意大利,还有日本。战后日本和德国的俘虏在一起的时候,德国士兵都是完全看不起日本士兵的,认为他们是猪队友。
二哈意大利,没子弹了就投降,打法国,人家法国都投降了,还没进入其领土。
别说人家拖后腿,重在参与嘛。反正欧洲一直都这样,要是说一个整体哪还有美国中国俄罗斯什么事儿?
谢尔曼坦克的设计是否成功,为什么?
我看过美国佬的统计数据,其实谢尔曼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不堪,以至于见到虎豹系列就要认怂一样。
那恐怖的产量暂且不计,就单纯的坦克三大数据谢尔曼真的是好车。装甲虽然只有前60毫米,但配上55度的倾角谢尔曼正面防护可以媲美虎式。火力美国人做过实验,75炮完全足够在北非对付德国的三四号坦克,换装76炮的谢尔曼已经能够在中距离对虎式豹式构成威胁。机动更是谢尔曼的优势,狼森打火机的外号已经被证明是谣言,郎森是战后牌子,而且美国人的自封油箱技术比德国还要好。
狂怒仅仅是电影效果,实际上主角的谢尔曼完全能够在交战距离击穿虎式。这也是为什么美国人没有换装17磅炮的根本原因,现有的武器足够有效和可靠。而潘兴44年刚研发出来之时很少有美国装甲部队愿意使用,因为超重和先进设计导致车辆可靠性不高,故障很多。
谢尔曼是优秀的中型坦克,但是不是完美中型坦克,缺点也很明显,不能认为谢尔曼很成功,只能叫堪用。
先谈优点,最大优势是人机工程学绝佳:操纵便利,故障低。这些优势汇总一下就是不打仗的时候非常好,就像家用轿车一样省心,造价便宜。其次是火力猛,中后期型号的76毫米高速炮800米硬刚虎式都可以。最后生产成本低,对比虎式不过3000的产量,谢尔曼简直是欺负人,除了美国无敌的经济实力,生产成本低也是一个原因。
但是谢尔曼不是真正设计合理的中型坦克。首先就是装甲问题。谢尔曼是设计在40年-42年之间,那时候欧洲战场的装甲兵运用已经成型,德国新锐坦克已经服役,谢尔曼的装甲防护一直是短板,不得不说以美国的实力,为谢尔曼提供更好的装甲防护是没有问题的。其次是动力,汽油机天然的劣势让这谢尔曼被击穿后很大概率起火,造成乘员伤亡率高,美国当时是有合适得柴油机的。
造成以上问题的不是技术水平原因,而是设计思路问题,美国的设计师对坦克面临的威胁没有一个系统的研究,造成了坦克设计指标上有些跑偏。
一点通个人认为是,这一款坦克设计是非常成功的,如果不成功,也不可能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生产最多的一款坦克之一,这是一部具有多类形式的坦克。
第一,优秀的机动性。
谢尔曼最高时速可以达到每小时47千米的速度,它的500匹马力汽油发动机,是二战时期最优秀的坦克引擎之一,十分有利于机动作战。
第二,外形和防护装甲。
谢尔曼的身形过于窈窕,早期的型号高达近三米,改进过后,身高直达3.4米,在战场上特别扎眼,很容易成为德军坦克的最佳目标,美军第三装甲师在诺曼底战役中一共有648辆被击毁报废,还有700辆被击伤,战损率达到58%。
防护装甲略有不足,谢尔曼的正面装甲和侧面装甲只有50毫米厚,德军四号坦克在一公里以外,虎式和豹式坦克在两公里以外就能击穿谢尔曼坦克的正面装甲有点薄斤了。
第三,流水线规范化的生产线。
谢尔曼坦克虽然统一称为M4,但是它的车身引擎,坦克炮,履带等,几乎是每种型号就是一种新规格,因为美国有强大的有强大工业生产能力,所以即便这些零件规格各不相同,但是仍然可以大量生产,每个工厂只需要生产自己擅长的零件,使得车身的零件具有高度的兼容性,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第四,可靠性高。
M4前期火力略有不足,不过坚固可靠和耐久性却享誉世界,由于美国没有像德军和苏军那样装备了重型坦克,所以它有时候也会被当做重型坦克来使用,是美国坦克力量中的骨干。
谢尔曼坦克的动力系统坚固耐用,只要定期进行最基本的野战维护就可以,基本上不会出现什么故障,出勤率大大高过德军的坦克,不需要返厂大修,不过他的缺点就是汽油发动机,非常容易起火爆炸,因此被称为“朗森打火机”。
谢尔曼坦克的设计绝对是成功的,虽然有不可避免的瑕疵。
这辆坦克给人最大的印象就是在德国虎豹面前甜薄脆的装甲,以及一打就着的“朗森打火机”。战争期间让美国装甲兵吃尽了苦头,甚至一度发起抗议,要求后方赶紧换更可靠的坦克上来,“谢尔曼M4滚粗”的叫嚷此起彼伏。
然而在将军们眼里,谢尔曼是一辆非常好的坦克,美国高层一直到战争结束都不愿承认谢尔曼是坑车。尽管他们也在加班加点的研制“潘兴”。
实际上将军们认为的没啥大错,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人与人不同的级别眼光是不一样的。谢尔曼坦克拥有很多的优点:
1.便于生产,成本合适,能大批量工业制造,以工业能力摧毁敌人。
2.车辆细节丰富,人机工程非常好,在操作性能上完爆二战其它坦克。
3.高可靠性,低维护;整车故障率超低,部分毛病坦克车子就能完成机修。
4.行驶性能出众,地形适应能力好,即便长途跋涉也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仅以上三条,就已经保证了谢尔曼坦克绝对是设计成功的坦克。否则我们可以倒过来看看所谓“无敌”的德国坦克的毛病,看看是不是他们的毛病处正好是谢尔曼的优点?
我们拿虎式坦克举例,看看缺点:
1.造价昂贵,零部件加工困难,次品率高,工艺要求高,极为耗费工时。
2.车辆操作困难,换挡费力,成员体能消耗非常大,炮塔如手动转圈360可以把人摇死。
3.机构臃肿复杂,可靠性极差;维修需要专门工程技师,费时费力。
4.底盘悬挂超负荷运作,交错负重轮结构易损,远距离行驶大几率坦克营变步兵排。
有人可能会说“1虎打10曼”这种事儿,问题是虎式才几个产量?谢尔曼的产量足够把柏林埋了,这还不算乱七八糟的各种改型。
改型方面,调几个最好玩的说说:
M4“管风琴”,装备名是T34管风琴多管火箭炮(Rocket Launcher T34 Calliope),最多达到60根的4.5英寸炮管,发射的M8火箭弹可以让3800米内糜烂一片。
谢尔曼DD,最早的水陆坦克,参加了诺曼底登陆。据说当时风浪太大还搞沉了几辆。
皮糙肉厚的M4A3E2小飞象,曾经有辆小飞象触雷后连挨8发88炮弹,一发伤了侧面,7发未击穿。在没有“潘兴”的日子,小飞象在完全没有重坦的美军里就是扛把子。
扛上英国强力大炮的“萤火虫”坦克,据说连德国王牌魏特曼开着老虎都死在它手里(有争议)。
战后装了MX-13摇摆炮塔的谢尔曼M4A4,话说这是要逆天啊。
以色列人魔改的战后M4/M50/51,车架换了,悬挂修了,炮改105了,连发动机都柴油了,你还能说什么?
说交换比?拿重型坦克或歼击车蹲坑埋伏对方是德国人后期最爱干的,战绩也多是这样刷出来的。不然叫虎式、猎虎、豹式、象式、鼠式一起来一场曼施坦因计划的闪击战看看?阿登山口都爬不过去吧?跑过色当集体趴窝修车,然后让马奇诺延长线爆花甲?
所以说拿谢尔曼这种中型对比蹲坑的重型非常不公平,二者并不在一个级别上。然而谢尔曼那凶狠的76炮使用新型穿甲弹仍然能让虎式喝一壶。要比也应该是与4号坦克比,但4号显然不是谢尔曼的对手,哪怕上了48倍径的长75。而且后期为了强化装甲的4号推重比落到比老虎还差的地步,根本拼不过谢尔曼。
英国第二作战研究处报告统计,诺曼底后82%的被毁谢尔曼会燃烧,但德国人的数字并没有高级到哪去,4号、豹式、虎式的数据对应是82%、63%、80%。呵,合着虎式也是个打火机啊。同样使用汽油机,干嘛就骂美国人是打火机?
至于苏联的T34系列中型就不用说了,操纵性、炮控不如M4,但其它方面使之无愧于二战第一中坦称号。但我们并不是比谁最优,只是想证明,M4谢尔曼坦克绝对是设计优良的二战战车之一。
王司徒原创,感谢大家支持,热诚欢迎交流讨论。
相对于1944年7月份在诺曼底地区和德国装甲部队作战的盟国军队来将,谢尔曼坦克无疑是美国坦克发展史的失败之作,虽然是相对性的,但是鉴于谢尔曼在正常的交战距离无法击穿德国的虎式坦克和豹式坦克,而后者则可以轻松点燃谢尔曼,谢尔曼设计的成败仍然值得讨论。
讽刺的是,尽管谢尔曼坦克火力不够,装甲薄弱,但美国仍然依靠着谢尔曼的出力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M4谢尔曼坦克使用了和M3类似的车体构型和结构设计,除了火炮的布置位置和炮塔的形状之外,M4和M3之间在车体设计上并没有较大差距。虽然基础十分落后,但平台在设计时展现出来的潜力和可靠性却为谢尔曼坦克的改装和产量打下了铺垫。只要有需要,谢尔曼坦克可以喷火、可以涉水、可以排雷、可以作为拖拉机使用。尽管性能远落后于德国的虎豹,甚至是4号坦克。
但包括蒙哥马利、巴顿在内的所有将军却从来没有批评过谢尔曼作战性能较弱的问题。毕竟,谢尔曼坦克的产量允许每个坦克营可以编制89辆坦克,这一数量已经远超二战后期德国装甲师的在编坦克数量,更重要的是,无论损失多少辆谢尔曼坦克,第二天都能获得重新补充,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谢尔曼坦克的评价。谢尔曼系列中战斗力最强的是M4A3E8,也是二战结束时,西线盟军的主要装备。M4A3E8在保持了机动性的同时,火炮更换为穿甲能力更优秀的76MM火炮,并增加前装甲厚度到105MM,M4A3E8甚至到朝鲜战争都有使用。
英国和意大利国土面积都不算太大,为什么足球却踢得那么厉害呢?
让“专业不沾边,业余我最强”的小帅来为您解答,我胡乱的侃,您细细的品。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足球发展,是否繁荣昌盛,和这个国家的国土面积大小没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英国和意大利足球踢得那么厉害?
这个问题可以延伸一下,为什么欧洲足球踢得那么厉害?毕竟整个欧洲的面积还不如我国一半面积大。
文化差异
英国是现代足球的发源地,也可说世界足球的发展起源于欧洲,别的不说,百年足球俱乐部就得有几十甚至上百个。
在英格兰这片不大点的地方,大大小小俱乐部就有一千来个,虽然有些是半职业的,但是他们也热衷于这项运动,不为赚钱,只为热爱。
半职业或者业余俱乐部,也去报名参加各种比赛,而且这个规模是相当大的。
在欧洲要是想踢个球,出门几步就有挺不错的球场,在我们国家,想踢个球,哎,没有球场,不得不让我想起小时候,一片空地,两个书包就组成了一个球门,这条件就没法比。
经济差异
欧洲工业革命的时候,我们国家还是闭关锁国的清政府,他们已经是发达国家的时候,我们还在战争。
如今我国经济虽然也蒸蒸日上,但因为国情不同,作为普通员工的我们需要养家糊口,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人,很多一些原始的热爱不得不深埋心底。
在欧洲,像曼联、皇马这样的豪门,票都是按整个赛季去卖的,在我国你敢去买恒大或者国安的季票吗?
当然你可以说,水平不一样,看着感觉不一样,那我们可以这样假设,皇马这样的球队坐落在北京国安了,季票买不?
我的回答是,不买,不是没钱,是没时间!
这就是差异,欧洲人平均生活质量要远高于我们,他们工作时我们也在工作,他们休闲时我们仍在工作。
为什么中超联赛上座率那么低?水平低是一方面,没时间也是一个主要因素。
这就是个人平均经济差异造成的。
为什么印度国土面积那么大足球也不行呢?归根结底来说,不就是穷嘛!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馒头十字军攻略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馒头十字军攻略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