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叫我万岁爷攻略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叫我万岁爷攻略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古代帝王如厕有什么讲究?
古代帝王是九五之尊,是龙种,是万岁,受万民敬仰,任何事情都不用自己动手,自有专人服侍。
咱就说这上厕所吧,普通人叫上厕所,文雅一点就是上卫生间,这个连小朋友都会的事情,在古代却处处体现登记差异,看来,要是出身不好连上厕所都要低人一等。
普通的老百姓,讲究的人家用柴草做一个厕所,不讲究的,就在犄角旮旯里解决了。相对于普通的百姓,古时候皇帝如厕的地方则可以说是极尽奢华。
清朝皇帝使用的便器叫做“官房”,存放便器的地方叫“净房”,由御用的太监保管,皇帝需要方便时就传“官房”,平时是不放在寝宫中,而皇帝用的“官房”也是十分讲究的,使用木、锡或瓷的材料所制成,上面并开有椭圆形口,便器周围衬上了软垫,口上还有盖,而下面的便盆可以像抽屉一样抽拉,木质的便盆里都装有锡质的内胆,以防粪便渗漏,里面还铺了干松香木细末,用了遮掩粪便的气味,用完后,随即由太监倒掉并洗净。
但是,皇帝如厕是件大事,全程基本不用皇帝亲自动手,必由太监在旁伺候,而且要分九个步骤。
皇帝尿意来了,就让太监传,太监们簇拥皇帝到“官房”前,太监高声喊:
“开龙袍!”
“脱龙裤!”
“掏龙具!”
“洒龙水!”
皇上撒完尿以后,递个眼色,太监高喊:
“甩龙头!”
皇帝把尿甩干净之后,太监高喊:
“置龙具!”
“复龙裤!”
“穿龙袍!”
“恭送皇帝!”
全程皇帝不用动手,全部都由太监伺候,是不是看的尴尬症都犯了。
历史上真正算得上便器的要汉王刘邦说起,史书记载,刘邦正在召集群臣议事,突然内急来不及了,就叫人把帽子拿来,把屎尿拉到帽子里面,这个帽子就成了最初便器。
后代的皇亲贵族由此受到启发,不过他们就不用帽子了,就用夜壶解决问题,层次提升了。
西汉飞将军李广一箭射虎,为了表示对老虎的藐视,就叫人做了一个虎型的容器来解手,“虎子”就这样诞生了,后来西汉皇宫也用玉做成“虎子”,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便器了。
到了唐朝,大唐皇室有个叫李虎的,为了避免尴尬,就把虎子改为兽子,又称为马子,再后来,就演变成了现在的马桶了。
宋太祖赵匡胤攻下后蜀之后,在后蜀皇宫得到一个战利品,上面镶满了玛瑙和翡翠,赵匡胤以为这是一个酒杯,对他爱不释手,天天把玩,后来才发现,这居然是一个便器。
到了清朝,便器愈来愈人性化,椭圆形的口,软绵绵的坐垫,除了不能冲水,完全是一个现代马桶了,因此,他就有了一个更加文艺范的名字:宫房。
而慈禧坐火车出行使用过得一个“如意桶”,也是各种高大上,“如意桶”外是宫锦绒缎所套,桶底用黄沙所铺,在黄沙表面盖上大量的沉香木屑,如此一来,粪便入坑,沉香木屑就会自动复核,表面看去,丝毫不漏痕迹,还有一定的隔臭效果,如此登峰造极的便器当时只能由皇亲贵族才能享受。
同样是上厕所,做人的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
宫斗夯剧《延禧攻略》前段日子火爆热播,一群花枝招待的女人为了后宫中唯一的男人而争的你死我活的故事再一次让人看了个狗血喷头。前有《甄嬛传》,再有《延禧攻略》,紧接着《如懿传》又来了,勾心斗角玩了命,这群女人真毒辣。
且说《延禧攻略》中有个细节让人感觉有些意思,那就是皇帝“出恭”,“出恭”是个文词,换成大白话就是上茅厕。
剧中有一幕,魏璎珞用计害得乾隆拉肚子,乾隆急火火朝着李玉大喊一声“官房”。皇帝要拉肚子,可不是这么简单的,这一嗓子让所有太监急得跳脚,麻溜的,赶紧的,快快的,皇帝要屙屎。
为何这种“五谷杂粮轮回”的事儿让太监们这么慌忙,那是因为在古代时期,皇帝上厕所是件大事,更是要被细细分成9步骤,少一个步骤都不合规制,且全程皇帝不能自己动手,大小事务全部由太监代劳。
在大清一朝的宫廷中,并没有厕所这个设施,因此如厕时需使用便器承接,而乾隆大喊的“官房”就是皇帝专用的便器。为了彰显身份地位的高贵不同,皇帝的便器有需要时才搬进宫里,完事后将便器清理干净,倒入特制香灰,再放回净房中(专门存放便器的地方)。根据历史文物考究,清朝皇帝的便器为椭圆形坐式开口,上面有软垫,口上还有盖,其实整体已经相当接近现今的马桶。外观包金镶银,十分贵重,一个马桶够平常人家吃一辈子的。
至于皇帝上厕所,事儿多着呢。我们平常人就三个步骤,脱、蹲、拉。而皇帝则分为9大步骤,不但如此,总管大太监还需在旁边指挥小太监侍奉皇帝,而且还要在一旁高喊逐个步骤:“开龙袍”、“褪龙裤”、“掏龙具”、“洒龙水”,待皇帝小溺完后,太监便喊“甩龙头”,接续为“置龙具”、“复龙裤”、“穿龙袍”、“恭送万岁爷”。
终于,皇帝痛快了,舒坦了,再看小太监们,弄一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叫我万岁爷攻略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叫我万岁爷攻略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