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王图霸业攻略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王图霸业攻略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后唐庄宗李存勖,为何能多次击败如日中天的契丹?
因为当时沙陀+粟特人的组织度和财力还没有退化,能组织起高度职业化的军队。他们有西域传来的先进军事制度和军事技术,也有粟特人提供的财力,军队骨干也多是沙陀部族。战斗力非常强悍。 到后期,这种原生力量被中原消耗后,宋朝就不行了。
后唐是五代时期的第二个朝代,也曾是五代除了后周之外,最有机会统一全国的朝代,而后唐的时代,契丹人也开始兴起,并真正意义上建立了国家。但是后唐是不怵契丹人的。
耶律阿保机时代的契丹也是后唐的鼎盛时代
契丹后来能够欺负中原政权的是因为契丹人具备连个优势个,一是契丹是游牧民族,有着骑兵的天然优势,其次就是契丹后来占据燕云十六州,让精于防守的汉人失去了燕山长城的地利,而燕山以南是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中原王朝无险可守。
但是后唐时代的契丹并没有这两个优势,因为后唐的李存勖和他的老爹唐朝的晋王李克用这一系是出自沙坨人,而沙坨人又是原属于突厥的处月部,突厥灭亡之后,处月部投降唐朝,后来逐渐内嵌到山西一代,他们为唐朝戍边和镇压国内的农民起义,起初处月部的首领是姓“朱邪”,后来因为有功被唐朝赐姓为李,将李姓赐予有功的异族首领,这在唐朝很常见,比如后来建立西夏王朝的党项李氏一族也是来源唐朝的赐姓的定难军节度使。而沙陀人最具战斗力也最为唐朝所倚重的也是骑兵,所以沙陀骑兵并不比契丹骑兵差,而且在装备上要强过契丹人。
强悍的沙陀骑兵战斗力甚至超过契丹人
而在没有骑兵优势,而后唐李存勖时期由掌握着燕云十六州的长城防线,契丹人自然在后唐面前占不到任何便宜。同时此时契丹也是初建,后来灭亡了渤海国,但是远未到所谓如日中山时期。而后来辽太宗耶律德光时期,同时沙坨人出身的石敬瑭为了应对后唐末帝李从珂的威胁,竟然勾结契丹人,以献上燕云十六州为条件,让契丹出兵进攻后唐,然后石敬瑭作为带路党才最终灭亡了后唐,建立儿皇帝石敬瑭的后晋王朝。
后晋石敬瑭丢失燕云十六州,种下了后来北宋被亡国的苦果
因为李存瑁更猛啊,而且当时的契丹还没有北宋时期那么强大
首先看看李存瑁的战绩,灭河朔三镇,杀幽州节度使刘窟窿,收成德王镕,击杀后梁名将王彦章,幽州大战击败耶律阿保机,活捉耶律阿保机亲儿子,就这一套操作下来,还有谁敢得瑟?
李存勖,五代十国中后唐的建立者,他是唐朝册封的晋王李克用的儿子。
李家与契丹是世仇,在李克用去世的时候,临终曾拿出三支箭交给儿子,代表着他这辈子的三个宿敌:后梁的朱温,幽州刘仁恭与北方的契丹。
唐朝时期,李克用父子为唐朝平定黄巢之乱,还多次解救唐昭宗,立下汗马功劳,而李克用父子也与朱温为敌,双方势成水火。
至于幽州的刘仁恭,原本投靠的是李克用,但后来又投诚朱温,调转枪头对付李克用。
公元912年的时候,幽州的刘仁恭之子刘守光自立称帝,建立“桀燕”,李存勖当即对其出手。
刘守光所占据的幽州之地,乃是中原与北方契丹的屏障,眼看着李存勖打过来,自知不敌的刘守光当即找契丹求救,而那时候的契丹,正是耶律阿保机作为首领的时期。
不管是刘家父子,还是北方的契丹,都是李存勖的死敌,而当时的李家还在跟后梁争斗。
李存勖心中非常清楚,如果不赶紧出手,让刘守光放进了契丹人,甚至将幽州之地让出去,必然后患无穷,所以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带兵攻破了幽州,抓了刘守光。
至此,作为战略要地的幽燕之地成为了李存勖的势力范围,而契丹人的如意算盘尚未开始打就没有了下文,几年后,李存勖横扫黄河北部,而耶律阿保机也在北方正式建立“契丹国”。
与以前的突厥等完全不同,当时的契丹可不是个简单的部落联盟,而是有效仿中原建立起完整机器制度的国家,是非常强大的。
对于这一点,李存勖也很清楚,契丹的问题不处理好,将来肯定要威胁到中原地区,更何况当时的中原地区诸国混战,乱象丛生,要是让契丹人趁虚而入实在危险至极。
唐弱而契丹强
最要命的是,那时候的情况就是契丹的实力更加强悍,如日中天,而李存勖这方面则相对来说比较弱势,最起码的是,没有什么明显的优势。
李存勖的晋军起源于西突厥的处月部,他本身就是沙陀人,处月部是个小部族,根本就没有非常强大的战斗力,尤其是战马骑兵数量很少。
好在李存勖在中原经营多年,实力也算成长了起来,但对于契丹的优势,仍不算多么明显。
而契丹方面,则拥有大规模的骑兵作战兵团,不仅如此,契丹人极其善于游击战,他们的后勤也并非长途补给,而是通过劫掠的方式。
方便是方便,但这是很危险的,因为如果抢不到物资,那么后勤就会陷入被动当中。
李存勖需要对付的敌人非常多,但当时的契丹已经完成了部族的基本统一,建立起了十分强大的国家,如果真要动起手来,着实不是一件轻松能获胜的事情。
善于用兵善抓时机
李存勖这个人军伍出身,其本身也是个非常有能力的人,不仅胆子大而且心思缜密,最为难得的是,李存勖敢于放权给下属,对于交出去的权,从不轻易干预。
对于契丹的优点缺点,李存勖很清楚,契丹兵的优势在于机动性强大,可缺点在于他们的后勤完全依靠于劫掠,一旦抢不到,那就会出大问题。
因此,对付契丹的时候,晋军往往就采取坚壁清野的方法,在地势险要的地方行军。
契丹兵进攻,晋军就占据险要地势,反正就不在平原上与其交锋。
这种扬长避短,认清现实的做法是非常有效的,将自身的短处尽可能收起来,而将原本不是很明显的优势发挥到最大,但最后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奇效。
麻烦是麻烦了些,但晋军对契丹的进攻卓有成效,在幽州之战的时候,占据地理优势的晋军弄得契丹军队后勤被断,被袭扰得窘困不堪,最终耶律阿保机无奈只能退兵。
公元921年的时候,契丹再次南下侵扰,耶律阿保机这回瞅准了机会,因为当时的李存勖手下发生了成德镇叛乱,各地烽火四起,李存勖自顾不暇。
契丹大军的进攻一开始也非常顺利,势如破竹,眼看着就要成功拿下幽州之地。
一旦幽燕之地被契丹夺取,那么李存勖就失去了绝对的优势,而且整个中原都要暴露在契丹铁骑的进攻范围之内,这是后果不堪设想的事情。
那时,大多数的人都劝说李存勖回到晋阳再做打算,可李存勖并没有这么做,他没有回避反而直接带兵迎头进攻契丹大军。
这样的勇猛果决,也是契丹人所没有预料到的,而李存勖的决定,也扭转了战况
依旧还是后勤的问题,契丹大军行军许久,忙着在幽燕之地劫掠物资的时候,李存勖带着大军杀到,把契丹直接逐出幽燕之地,两年后李存勖称帝,建立后唐王朝。
燕云十六州的重大意义
后梁与后唐时期,契丹多次南下都以失败告终,尤其是耶律阿保机与李存勖之间的较量,几乎都是铩羽而归,契丹始终不能侵染中原。
除了李存勖个人的能力极其突出之外,还有个十分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燕云十六州在手。
关于燕云十六州到底是什么地方,不用多说,就是现在的京津冀一带,这个地方是东北、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的交界处,是农耕与游牧的分界。
燕云十六州地势险要,东边是大海,平原狭小物产丰饶,军事上易守难攻,占据此处是极其具有战略意义的,因为燕云十六州就是中原地区在北方最重要的门户。
李存勖始终牢牢把燕云十六州捏在手里,对于契丹也就获得了七八分的胜算。
就好像两个原本实力差不多的人交手,但其中一个人赤手空拳,另一个手里拿把菜刀,赤手空拳的人就算武功再怎么高,也终究落於下风,很难占到便宜。
可以说,有燕云十六州在手,契丹再怎么如日中天也很难对中原构成实际的威胁,只可惜后唐后来陷入内乱,燕云十六州被石敬瑭送给契丹,从此彻底改变了契丹与中原的命运。
有哪些充满豪情壮志、意气风发的诗词?
岳飞的《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生不逢时,空有满腔爱国热情,奈何昏庸无道的政客。
主和派的退让,让主战派无可奈何。
宋代也是一个盛世,经济文化空前发展,却不是一个统一的时期。
精忠报国,是岳飞母亲对他的期望,也是爱国情怀的生动体现。
充满豪情壮志、意气风发的诗词叙写如下:
1、出门一笑,月落江横,数峰天远。
2、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3、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
4、抬眸四顾乾坤阔,日月星辰任我攀。
5、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6、三峡江声留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7、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1,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2,岳飞《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3,毛主席《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莫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4,港台影视无题诗:
天下英雄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
王图霸业谈笑间,不胜人生一场醉。
5,港台影视无厘头诗句。
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
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
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红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李斯是荀子的学生,荀子是儒家,为什么李斯是法家?
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荀子名义上是儒家,实则是法家,他是儒家的叛徒。这个说法是很有道理,但是对荀子来说,不免太过于残酷。
我们总结下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不外乎仁义礼智四个字。孔子是强调仁的,孟子发明了义,而荀子则更多的强调礼。荀子的礼和现在的礼是不一样的,荀子的礼更多强调的是社会秩序社会规范,相当于现在的思想道德和法治的统一体,并且荀子更为重视社会等级规范,既然是认为社会是有等级的,必然要有一种制度来维护和规范这种制度,这个礼在他的弟子韩非子和李斯那里,就变成了法。
所以,我们毋宁说,法家思想起源于儒家思想,而不是说荀子是儒家的叛徒。事实上,荀子是先秦最后一个儒家的大师,他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孔子、孟子和荀子三者思想的不同,我个人认为主要是对人性的立场不同。孔子是聪明的,是中庸的理性主义者,他知道人性是个很复杂的东西,你说不清楚是善还是恶,所以孔子只是说了一个他经验上的认识,他说性相近习相远,人性是差不多的,不过是后天的培养的不同,导致人性的不同。这种人性相近的观点,实际上就是人的价值平等的观点,这就必然导致孔子的仁爱主义,必然导致儒家强调道德的培养,因为,习相远。
孟子是个热情勃勃的乐观主义者,他认为人性是善的,人性中有与生俱来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四种善端是人类社会中仁义礼智四种道德价值的根源。从孟子的人性善论点出发,必然导致政治上的仁政和德治主义。
而荀子是一个极为冷静的人,他强烈批判孟子,说他不了解人类。荀子认为,人类性恶,是趋利避害的动物,之所以有善,那是因为后天的改造和学习的缘故。后天的改造,其实就是用礼法来约束限制人性,让人性向着善的方向发展。在这个逻辑的基础上,荀子的政治理念必然向法治的管理理念转变。所以,荀子的儒家思想,内在地含有法家思想的种子,他教育的两个知名弟子,韩非子和李斯,后来成为法家思想的著名代表人物,就不足为奇了!
荀子这个人比较邪性。他明面是儒家,但是他的“性恶论”跟孟子的“性善论”针锋相对。
教的最有名的两个弟子李斯和韩非也都是法家。
因为他并不是一个完全的儒家,所以历代的学者动不动就批判他,想把他从儒家的坟堆里刨出去,扔到隔壁法家去。
看着他的书,有时候我也怀疑他到底是不是法家派到儒家的卧底。
不过他的思想还是可以看看的,既没有儒家的腐朽,也没有法家的严酷。
孔子之后,儒家的两大支脉是孟子和荀子,不过两人的学问又有所不同。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荀子主张人性本恶。
孟子出发点在善,所以用诗书教育人的修养。荀子出发点在恶,所以用礼法规范人的行为。
因为人性本恶,所以不得不用外力约束。
既然约束,必须有强制力才有效。
既然要强制,那么礼法的约束力有所不足,再进一步,就变为法律了。
所以他的两个法家徒弟,是沿着师父的那条路,又向前走一步的结果。
先秦百家以老子道家为尊,花开百枝,产生了各种不同的流派。在那个思潮澎湃的时代里,各种学说都在探讨国家、王权、人民之间的关系,提出各自的治理国家的办法。
这其中,老子对旧制度是完全失望的,批判甚至放弃努力;儒家则希望自上而下进行改革,维护不合时宜的旧制度;墨家与儒家针锋相对,反对宗族礼法的“血统政治”;法家则主张制度管理,忽略对人性和人情的关怀,严酷无情。
而法家代表人物就是李斯和韩非子。他们都是荀子的得意门生,这说起来好像是有些背出师门的意思。
实际上这是后世上帝视角的疑问。
一来当世之时,只是以老师来分学派,并没有确定的儒家、法家之分,只要是适合自己需要的,能够激发本人思维活力,得到统治者认同的观点,大家都可以学习。
还有一点就是学问上的百家,并不像我们后来臆造的江湖流派,不能背叛。何况春秋战国时期,人才流动,良禽择木而栖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并没有思想局限。
荀子这个人的思想比较复杂,虽然自认是孔子传人,但是他和孟子意见相左。儒家学问在经历一段时间的实践后,也发现自身的缺陷,开始为适应社会发展着手改良。孟子是“性本善”的代表,而荀子则是“性恶论”的代表人物。他们都提倡儒家的道德教化规范统治,但是孟子重在教,而荀子重在规。
所以,荀子的思想底色就充满了对人性的不信任,相信只有法才能约束人向善。
虽然目的都是为了礼教和谐社会,但是达到目的所用手段和方式完全不同。
而李斯,韩非子等人到荀子门下求学,也许就是为了给法家寻找理论基础。他们可能在投入荀子门下之前早就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只是在荀子门下作个研究生罢了。
提出人性本恶的荀子认为只能依法治来强硬管理,这个就基本上抛弃了全民修身,民贵君轻的那一套。完全站到了统治阶级那一边,站到了人民的对立面。
虽然说荀子算是儒家出身,但是他的性恶论为法家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基础。所以说,荀子虽然不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但是也不能算是儒家。他的理论相当于是属于儒家的修正主义,也就是儒家文化变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也正因为如此,李斯、韩非子不会去追随孔孟这些纯正的先秦儒家,却肯对荀子行师礼。
因为他们的底层思想是相同的。
人性本恶,严法治之。
不过荀子是为了社会大同,韩非子是为了学问,而李斯是为了王图霸业和自己的未来。
一家之言,欢迎评论。喜欢请点关注,谢谢。在我们印象中,先秦学派中的儒、法针锋相对,前者指责后者刻薄寡恩,后者痛斥前者流于虚伪。但在战国后期,当时的两位法家大咖——理论派的集大成者韩非子、实践派的巨擘李斯,竟然都师从儒家大师荀子,这不禁让人大感意外。
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二:
第一,战国各大流派本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并非我们想象中与“江湖门派”类似、相互之间泾渭分明的派系。所谓的流派只是后世的分类,他们之间互相学习、吸收的情况极为常见,某位大师以一门学派为主、以其他流派为辅的混合模式也屡见不鲜。
儒家一度占据绝对优势。战国初期,“非儒则墨”,儒家的影响力无与伦比,甚至连墨子最初也“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战国前期的吴起精通兵、法、儒,而他的儒学老师,就是孔子的徒弟曾子、卜子夏;推动魏国变法的李悝,也是吴起的同学。
而荀子则是继孔、孟之后的第三位大儒,而且其理论极为浩瀚、丰富。年轻时,他曾游学齐国的稷下学宫。在这个百家争鸣的文化中心,他充分吸收了来自各派的理论,并且形成了自己依儒家为主、以墨/道为辅的思想特点。
所以李斯、韩非子都曾向荀子学习,也就并不奇怪:这种一个顶仨的多功能老师去哪找?
但纵然如此,荀子作为儒家大师、却偏偏教出了两个法家的巅峰级大神,还是显得很怪异。
这就源于本文重点探讨的第二点:荀子的“性恶论”是怎么形成的,以及这一思想造成的结果。
在荀子之前,孔、孟两位大师的思想几乎是一脉相承的。
春秋末期,面对礼崩乐坏的困境,孔子认为,想要恢复社会的稳定,必须要重拾周朝的传统宗法制度,君臣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各称其事;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不能仅仅依靠行政、暴力手段,必须做到以德治国。
而儒家的道德核心就是仁,故而以德治国的中心思想就是施行仁政。统治者要提升自我修养、遵守周礼提倡的行为规范,形成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整套政治哲学。
战国前期的孟子继承、发扬了孔子的思想,被后世尊为“亚圣”,也就是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学宗师。
结合当时越发混乱的现状,孟子结合孔子“性近习远”的思想,推导出了性善论:人的自然属性是善良的,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只要让他们不被横加干涉、获得顺其自然发展的机会,将会水到渠成地走上正道,形成仁、义、礼、智的美好品德。
正是人们的善心,才让实行仁政具备了土壤。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只要君主心怀“不忍人之心”,关心百姓疾苦、减轻人民负担,使他们获得基本的生活条件;在此基础上,再对百姓进行道德教育,依靠温和的感化就能实现政权的安稳。
荀子活跃于战国后期,也许是在稷下学宫充分接触了各派理论,抑或是被齐湣王被虐杀的惨状、长平之战的残暴战局所震撼,荀子对人性的判断与孟子完全相反:它是恶的。
人们天生就具备各种欲望,即“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逸”,几乎涵盖到各个方面;
但在现实中,由于条件所限,绝大部分人的欲望都很难得到满足。若不加干涉,他们自然会为了争夺资源而开展争斗,甚至无恶不作。
因此,人性之恶天生就有,如果不加管束、改造,社会必将面临混乱。
那么人性之恶能否被控制、改进呢?荀子认为人定胜天,只要方法得当,“制天命而用之”,完全可以改变人们恶的天性。
但在具体方法上,荀子则强调内、外两大渠道。
首先,当然是儒家提倡的礼义道德,以此降低人们对物欲的节制,减少争夺与冲突,消磨部分恶的本性。
其次才是荀子与传统儒家的区别。在他看来,既然人性是恶的,那么只依靠教化显然存在漏洞,外在强制力量不可或缺。
所以荀子提出,礼义道德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须建立在刑和法之上。“治之经,礼与刑”,即礼与刑是治国的根本所在。
基于以上理论,荀子对于君主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在孔孟看来,所谓的“圣主”,关键要具备仁爱之心;而荀子则提出了更加多元立体的标准,只有至强、至辩、至明的“圣人”,才能担负起治国的职责。也就是说,想要统治好一群“恶人”,君主本身必须足够全能、优秀。
性恶论、圣人为王,结果就是君主专制。这就不难理解,为啥荀子的门下会出现韩非子、李斯这两大登峰造极的法家人物。
但荀子之所以不属于法家,关键在于这一点:
荀子主张以道德教化为主、奖惩刑罚为辅;法家只强调惩罚和利诱,对教化毫无兴趣。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王图霸业攻略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王图霸业攻略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