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妄言三国攻略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妄言三国攻略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三国演义》里,刘备自称皇叔。谁自称是刘备的叔父?
刘备乃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的玄孙,从族谱中查乃是汉献帝刘协的叔父辈尊称刘皇叔。在平定黄巾起义时刘关张桃园结义引百余兵是投幽州刺史刘虞,问明家世认刘备为侄儿以叔侄相称,从而从龙扶风暂漏头脚登堂入室,成为一个仁德天下的道理王者。
刘备乃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的玄孙,从族谱中查乃是汉献帝刘协的叔父辈尊称刘皇叔。在平定黄巾起义时刘关张桃园结义引百余兵是投幽州刺史刘虞,问明家世认刘备为侄儿以叔侄相称,从而从龙扶风暂漏头脚登堂入室,成为一个仁德天下的有道王者。
答:曹操把刘备当成当世之英雄,见于曹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曹操对刘备委以重任,派刘备与朱灵一起攻击袁术,袁术于途中病死。其后刘备进军下邳,杀徐州刺史车胄,留关羽守下邳,行使太守的职责,自己回到小沛。东海昌豨以及诸郡县多从刘备,刘备有了数万兵马,于是北连袁绍抗击曹操。公然背叛曹操!
曹操派司空长史沛国刘岱、中郎将扶风王忠往攻,被刘备击退。😄!真把自己当英雄了?!曹操大怒,亲自东征刘备,刘备战败,关羽被擒。刘备逃往青州……
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我们看这次翻船与曹操有关系吗?曹操被刘备耍得不要不要的!为什么呢?不得不说,曹操在刘备眼里并不可怕😨!他认为曹操施行的那一套不如他?刘备曾向庞统说:"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抱着这种心态,刘备始终是把曹操当成敌对的一方!
应该说,作为曹操并没有看出来刘备的这种心态,直到刘备公然背叛。那么曹操的谋士们也没看出来吗?为什么不提醒他呢!不可能,程昱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觽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曹操认为公曰:“方今收英雄时也,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由此我们完全可以看出来,曹操与刘备的格局不同。
曹操放眼天下,刘备算计曹操!如果曹操是奸雄,刘备岂不是更奸诈?!
正因为刘备无法说清自己的叔叔辈以上的人所以他的皇叔辈份才是一个“注水肉”。中山靖王刘胜在《史记五王世家》中载他有“百二子”,也就是说他至少有120个儿子,而刘备很难说清楚他的祖先是刘胜的第几个儿子,究竟是嫡出子还是庶出子,说不清了,所以甚至在当时也有人认为他是冒认皇亲的
谢谢邀请。
刘备的皇叔,是曹操讨伐吕布以后,曹操让刘备跟他一起回到许都,将其引荐给了汉献帝。刘备自称是中山靖王之后,汉献帝让拿出家谱,认定了刘备是汉室宗族,并认刘备为皇叔。
当时汉朝飘摇欲坠,汉献帝刘协看到刘备,就好比找到靠山,或是救命的稻草一样,他急需要刘备那样的“家”人,为他壮壮胆子,试图挽救他的朝廷。与刘备家族时隔三百余年,又认了皇叔,的确显得很无奈。不过,刘备可不是自认的皇叔,没有皇帝的认可,他是不敢自认的。
刘备被汉献帝认做皇叔,是《三国演义》里的说法。而自称刘备叔父的确实有其人。
《三国志-先主传》里记载:“先主少时,与宗中诸小儿树下戏,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叔父子敬谓曰:汝勿妄言,灭吾门也”!
在《三国演义》里也有基本相同的情景,刘备字玄德。“父刘弘。弘层举孝廉,亦尝作吏,早伤。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家贫,贩履织席为业。家住本县楼桑村。其家之东南,有一大桑树,高五丈余,遥望之童童如车盖。相者云:此家必出贵人”。
“玄德幼时,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曰: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叔父刘元起奇其言,曰:此儿非常人业。因见玄德家贫,常资给之”。
《三国志-刘封传》有记载:“(孟)达本字子敬,避先主叔父敬,改之”。
《蜀书-先主传》记载:“德元父元起常资给先主,与德然等。元起妻曰:各自一家,何能常尔邪”!元起曰:吾宗里有此儿,非常人也”。
综上所述,刘备的叔父叫刘元起,字子敬。
妄言三国赵云结局?
赵云是蜀国的名将,他英勇善战,在三国演义中被描写为忠诚勇敢的形象。根据历史记载和小说情节,妄言赵云的结局可以有以下几种可能:
1. 赵云功成名就,战功赫赫,为蜀国立下赫赫战功。最终,蜀国胜利统一天下,赵云功成身退,过上安定幸福的晚年生活。
2. 赵云在蜀国战败后,被敌军俘虏,但由于他的英勇与才华迷倒了敌军统帅,获得释放。赵云智勇双全,以军事才能辅佐统帅,为敌军立下了赫赫战功。
3. 赵云战死沙场,为保护刘备而英勇献身。他的忠诚和勇气得到了后世的赞誉,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
尽管以上是妄言,赵云在历史和小说中的形象都是备受推崇的,他的结局往往是光辉而伟大的。
三国里谁最心地善良?
要论三国时期最心地善良的历史人物,我想应该非陈宫莫属了吧。
朝廷通缉刺杀董卓失败的曹操,陈宫的手下本已拿下了曹操,但不忍胸怀大志的曹孟德就此命丧奸臣董卓手下,陈宫不仅没有将曹操献给朝廷,反而是弃官与曹操共奔前程。
在逃亡的路上,多疑的曹操因为隔壁的磨刀和谈话声误杀了吕伯奢一家,又一不做二不休残忍杀死了打酒归来的吕伯奢本人。陈宫因此亲眼见识了曹操残忍的天性,纵使后者才华横溢、前途远大又十分器重自己,陈宫也毫不犹豫独自离去。
加入吕布阵营后,陈宫屡屡向吕布献计助其发展。怎奈吕布一介莽夫,多次多陈宫苦口婆心的劝阻置若罔闻,这才落得在白门楼身首异处的下场。这个时候作为胜利者的曹操自然是志得意满,但他仍然怜惜陈宫之德才,竭力劝其归附自己。奈何曹孟德虽奸雄能骗倒天下人,也骗不倒曾亲眼见识过其多疑与残暴性格的陈公台。
吕布虽然才德不足以成就大事,但不至于残害贤臣。曹操虽然善谋,但其疑心严重、性情残暴,若他成就了大事,必有不少忠良要为其所害。至少陈宫当时对这点深信不疑。
后来的事实也一定程度证实了陈宫的看法,曹操谋臣之首的荀彧就是因为心里还有汉室而被逼死。但陈宫的善良也有不少妇人之仁的成分和局限性。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豪强并起,百姓受苦。如果没有曹操这样胸怀韬略、杀伐果断的政治强人,全国各地的战乱不知要持续到什么时候。没有江山一统的稳定社会秩序,百姓就不可能过上好日子。
陈宫还是属于中国的传统知识分子典型,看重人的德行操守重于办事能力,看重文人士大夫处境重于天下苍生境遇。英雄总是顺势而为,若他全力辅佐曹操或是另一番结局。
《新三国》中的陈宫
《新三国》中的曹操
要我说,应该是邓哀王曹冲。
曹操的儿子
生年是公元196年-208年,年龄13岁,字仓舒。
从上图记载看母亲环夫人,不知道是遗传的好,还是从小教育的好,“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五六岁基本能有成年人的智商,这是曹操其他儿子所没有的。这里小王认为曹冲应该是能从成年人思考问题的角度来解决问题。现在别说五六岁,就是有些十八九岁的,看待问题都不一定成熟。
智救小吏
在《三国志》中,除了广为流传的“曹冲称象”外,还记录了一件智救库吏的事情。
当时,曹操的仓库放着他的马鞍,结果被老鼠啃坏了,这属于管理失职的情况,负责的小吏害怕,因为当时“时军国多事,用刑严重”,万一碰上曹操心情不好,被杀也可能是分分钟的事。
小吏就想反绑双手去自首罪过,但仍然惧怕死罪可免、活罪难逃,担心掉层皮。然后,曹冲知道这事后,对他说,“等待三天,然后再去自首。”,这三天就是从曹冲救小吏的准备时间。
曹冲,“以刀穿单衣,如鼠齧者”,拿着刀戳穿自己的单衣,伪造成就像老鼠咬啮的一样。时间上,小王推测曹操在的时候,应该会定期探望曹冲,所以曹冲就在曹操来时,假装不开心“貌有愁色”。曹操一看,关心宝贝儿子,就问何事发愁?
曹冲没有简单的说衣服被老鼠咬坏了不开心,而是借用世间“世俗以为鼠齧衣者,其主不吉”的说法,首先将自己摆入一个不详的征兆中,曹操自然会安慰这种说法不实,“此妄言耳,无所苦也”,希望曹冲不用担心。
没多久,小吏就去禀报了马鞍被咬一事,曹操大笑,“儿衣在侧,尚齧,况鞍县柱乎?”表示他儿子衣服都被啃了,何况一个仓库的马鞍。如果当初曹冲没有提及世俗的不吉说法,曹操不会从“妄言”的角度安慰,也不会马鞍被咬后一笑了之,小王推测曹操听到此事后,第一时间会联想到曹冲提到的不吉之言,既然都已安慰此为虚妄,那不仅自己不要信、也不能因此处罚小吏,让儿子联想到不吉的事情。
所以,小吏虽管理失责,但幸运的是连活罪也免除了。否则,曹冲仅仅说自己因衣服被咬坏而不开心,曹操最多安慰一下;马鞍一事上,小吏的禀报可能会火上浇油,让曹操怒气上升,联想到吉凶之事。
这一点,《三国演义》中曹操即兴赋诗《短歌行》,原著是刘馥主动劝谏不吉,被曹操一槊刺死,电视剧换成了杀师勖,前者是主动说不吉利找死,后者是反映曹操闻过则喜不过说说,加深曹操的奸雄形象。小王在正史中不见此内容,也不知道老罗是从何处借鉴而来安在曹操头上,还是有类似事情发生。可见吉凶一事,还是比较忌讳的。
众人评价
曹冲仁爱纯良,宽宥他人也不止上面这一件,从记载看,“凡应罪戮,而为冲微所辨理,赖以济宥者,前后数十”,有数十件之多,只是没有明确记载,但上面这件事应该最具代表性。
其中,还有值得注意的是“辨理”两字,说明曹冲虽然年纪小,但有着自己的是非判断,能明辨事理说明不止是无原则、无底线的包容、原谅他人。小王觉得这里对于一个小孩而言,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对于他的评价,曹操说“辨察仁爱”;曹丕、曹植说“懿矣纯良”,意思美好而纯厚善良,可惜少年早夭。
至于其他人,只能说东汉末年,乱世纷争、诸侯并起,这个时代对于参与争斗的众人来说,可能最不需要的就是善良和仁慈,或者说光有善良仁慈远远不够,实力才是王道。而早夭的曹冲,还没有卷入到乱世的纷争中,其自有天性、其所受教育、其周围环境,让他成为了小王认为最善良的人。
《三国演义》的时代,并非人心向恶,但唯有心狠手辣才能生存,如收留曹操的吕伯,也堪称信守承诺,对曹操庇护且用心招待,冤死于曹操刀下,但并未影响时代走向。
若以善心影响力而言,《三国演义》里最心善的是何皇后,在兄长何进的刀下保护宦官,换来的是何进被宦官诛杀,董卓率领西凉铁骑进京,东汉王朝由此走向动乱。
何皇后与大将军何进,在汉灵帝过世后拥有权力,何进虽出身低微,却受到世族豪强的支持,诛杀宦官将会巩固皇权,重振东汉王朝,也会给何氏家族带来无上的荣耀。
但何皇后未顾及朝堂稳定,一时心慈使得东汉王朝彻底走向衰落,各地诸侯割据长年的动荡,何皇后的善良源于本能,却违背时代潮流。
开放性答案,开放型解答,但求一笑!
世人都骂刘璋懦弱,我却认为他有着骨子里的善良。魏晋史学家张璠,把刘璋比作宋襄公,很不公平。
刘璋本身能力很弱吗?非也,其父亲刘焉死后,他作为益州牧,先平定赵韪叛乱,又诛杀张鲁全家,并派大将庞羲去劈了张鲁,由此割据一方,势力强大。
由此可见,刘璋也是有一定的军事才能,并能当机立断,抓住战机。
1.刘璋岂能是宋襄公?
刘璋为人诟病的,是在建安19年,向刘备请降,迁往荆州。5年后,关羽被杀,荆州被夺,刘璋复为益州牧,不久病死。
但宋襄公是什么样的人呢?宋襄公和别人打仗,丝毫不知兵法,就想着君子之战,公平公正。敌军渡河,最正确的做法是半渡而击,他说这样做不公平。敌军度过了河水,正混乱着,这时候应该冲杀过去,杀对方一个措手不及,但他等着别人摆好阵势,因为他觉得偷袭很没面子。
于是,宋襄公败了,被射伤了大腿,不久后病故。
看看刘璋,是不是这样死板的人。
2.招来了刘备这个白眼狼
建安16年,曹操命人从河东率大军出发,与名将钟繇合兵一处,打张鲁。刘璋知道唇亡齿寒,招来手下商议。
刘璋部下张松认为刘璋过于善良,难成大事,与法正密谋反叛,应狠人刘备入驻益州。
张松劝刘璋道:“州内将领狂傲,心怀不轨,若能让刘备过来,大业可成”。
黄权道:“刘备奸诈狡猾,来益州无处安放”。
刘璋最终还是把刘备请了过来。
刘备带着赵云等人,领兵来到益州,别的事没有,目的很明确,就是来收益州的。
刘璋见刘备过来,很开心,赠送刘备军备物资无数,沿途所需,全部满足,这时候连一向脸皮厚著称的刘备都有点脸红,刘璋这个人实在是太热情,太客气了。
后来的结果很明显,刘备从来都没有这么富裕过,刘璋允许他招兵买马,士兵的工资刘璋发,士兵的吃穿用途刘璋管,于是刘备的兵力迅速超过3万。他答应去打张鲁,结果在路上沿途收买人心,宣传自己的个人品牌,让老百姓知道刘皇叔比刘璋强,比任何一个诸侯都强。他根本没有打张鲁的打算,就是过来空手套白狼,吃白食的。
刘璋知道这事后,知道上了当,处死了小人张松。刘备正发愁没有借口打刘璋,张松一死,他立即掉转矛头,兵峰直指益州。
3.为什么招刘备前来?
其实刘璋这时候完全可以打败刘备,只要他够心黑。
就像他手下郑度献的那条毒计一样:“刘备孤军深入没有后援,只能夺老百姓的庄稼和米缸。若我军坚壁清野,把老百姓迁入城中,烧掉城外庄稼,刘备大军将死无葬身之地”。
但刘璋说:“我打仗是为了保护百姓,而不是要损坏别人的庄稼”。没有用这条计谋。
3年后,刘备让诸葛亮、张飞等人过来,进入益州,一路打到成都,劝降刘璋。
刘璋很有个人魅力,他手下三万精兵,皆愿意随他死战。
有道是哀兵必胜,这三万精锐,若是放开了大,就算诸葛亮再用兵如神,也够喝一壶的。
而刘璋知道 这三年来,益州人太苦了,老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他觉得不忍心让那么多人白白死去,便开城投降。
刘璋当初为什么招刘备过来呢?
首先,汉中张鲁一直和他放对,曹操打张鲁,他知道唇亡齿寒,需要猛将前来。
第二,刘璋知道曹操动不动就屠城,怕曹操不能善待百姓。
第三,刘璋知道刘备对外宣传的形象是仁政,仁德。
第四,刘备和他是同宗。
刘璋不能眼睁睁看着张鲁做大,也不能看着张鲁被曹操灭掉,这时候让刘备过来,本来是个好想法。但他不知道刘备这个人心理阴暗,面厚心黑,错信了刘备。
或许,刘璋不是一个好的政治家,他太善良,太为百姓着想,他的心机也不够重,不愿意为了一己之私,让那么多人白白丧命。
那是骨子里的善良作祟。
欢迎读者关注旧人新说,看更多精彩故事。
最善良的要数孙尚香。没有孙尚香,刘备逃不了,后面的三国霸业也就没戏了。孙尚香稍懂点政治,心稍微黑一点儿,有貂蝉了两把刷子,美人计也就演好了。可惜没有。后来又被他哥哥骗了回去,如果稍微心狠点儿,就不会莽莽撞撞的被骗回去了。善良在冷血的政治面前,只能是工具。孙尚香被无情的利用了两次,郁郁而终,究其原因,确实善良,多么讽刺的一件事情。
"草包将军"潘凤,在网上是如何成为上将的?
“三国热”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兴起,但是每次都有不同的特点。这次“三国热”再次兴起,然而重点是对《三国演义》中悲催人物的关注,如秦宜禄、潘凤、邢道荣等。其中秦宜禄甚至都没有出场,仅仅因为自己老婆杜氏被关羽、曹操同时看上,才被大家知道有这么个人物;潘凤、邢道荣都是虚构人物,在演义中两人都是上将,其结局是出场没有多长就领了盒饭。
这里我们对“上将”进行探究,究竟是何级别,让人这么念念不忘。
潘凤为冀州牧韩馥部下,面对华雄强势挑战,韩馥一句:“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结果潘凤提着大斧出去,不多时就被华雄斩了。
邢道荣为零陵太守刘度部下,面对刘备率领诸葛亮、张飞、赵云前来取城,刘度之子刘贤同样来了一句:“他虽有张飞、赵云之勇,我本州上将邢道荣,力敌万人,可以抵对。”同样邢道荣使开山大斧出马,遇到张飞没有几合,就气力不济;遇到赵云直接就怂了,下马投降。被诸葛亮放回去之后,再次遇到赵云,被一枪直接秒杀。
可见,“上将”就是罗贯中在小说中对自不量力的武将的调侃,这两位上将都有一个共同爱好——爱使用斧子,他们的主子们都不知天高地厚,以为所谓上将能够秒杀一切敌人。结果反被别人秒杀,夜郎自大。
“上将”在《三国演义》中出现次数列举。
【1】华雄叫阵斩杀俞涉后,韩馥说他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
【2】潘凤被华雄斩杀后,袁绍认为他的上将颜良、文丑不在,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
【3】关羽温酒斩华雄后,董卓急聚李儒、吕布等商议,李儒就认为华雄为上将。
【4】郭汜、李傕战败吕布后,挟持天子,郭、李二人内斗,天子让皇甫郦前方劝双方和解;皇甫郦认为李傕身为上将,持钺仗节,身居显位。
【5】李傕、郭汜犯洛阳,天子蒙难;曹操让夏侯惇为先锋,自己率领上将十员,精兵五万,前去保驾。
【6】袁术听说刘备奉召准备讨伐自己时,使上将纪灵起兵十万,杀弃徐州。
【7】孙策在江东立稳脚跟后,派人向袁术讨要玉玺;袁术急聚长史杨大将,都督张勋、纪灵、桥蕤,上将雷薄、陈芬等三十余人商议。
【8】袁术称帝后,听说吕布倒向曹操;袁术遂拜张勋为大将军,统领大军二十余万,分七路征徐州:第一路大将张勋居中,第二路上将桥蕤居左,第三路上将陈纪居右,第四路副将雷薄居左,第五路副将陈兰居右,第六路降将韩暹居左,第七路降将杨奉居右。纪灵为七路都救应使。
【9】蔡瑁率兵追杀刘备,刘备马跃檀溪后;赵云随后追来,质问蔡瑁为何率兵外出;蔡瑁解释说自己身为上将,率兵负责九郡四十二州县官僚安全。
【10】曹操率兵南下,发檄文与孙权,里面写到自己统雄兵百万、上将千员,欲与孙权会猎于江夏,共伐刘备,同分土地,永结盟好。
【11】面对刘备大军压境,刘度之子刘贤认为本州上将邢道荣,力敌万人,可以抵对张飞、赵云之勇。
【12】曹操听说刘备准备攻取西川,陈群献计可命上将率合淝之兵,攻打孙权来牵制刘备;于是曹操起大兵三十万,径下江南,令合淝张辽率兵回合。
【13】甘宁百骑劫魏营时,见众人面有难色,于是说道自己身为上将,尚且不惜性命。
【14】姜维投降蜀汉后,对都督夏侯楙说,自己现在为蜀军上将。
【15】诸葛亮令马谡守街亭时,又加派一员上将前去相助,就是王平。
【16】苟安为永安城李严的都尉,押送粮草延误之后,被诸葛亮责罚投奔司马懿,司马懿许诺如果能够成功反间诸葛亮,保苟安为上将。
此外,书中还有多次出现上将,其中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被封为五虎上将。“上将”不是什么具体官衔,是对有能力的武将一种统称。基本能够达到某种程度,都会被称为上将。但是很明显,这里面上将的水分很大。上将华雄、颜良、文丑都被关羽斩了,上将邢道荣、以及曹操手下许多上将都被赵云杀了。关羽曾对曹操说过:“吾弟张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耳。”也就是说,《三国演义》中许多上将都是给关羽、张飞、赵云这个阶层武将们用来斩杀的,送经验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妄言三国攻略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妄言三国攻略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