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烽火王师攻略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烽火王师攻略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心系国运,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诗句?
1. 燕语如伤旧国春,宫花一落已成尘。——李益《隋宫燕》
2. 楚国青蝇何太多,连城白璧遭谗毁。——李白《鞠歌行》
3. 汉家天子镇寰瀛,塞北羌胡未罢兵。——汪遵《咏昭君》
4.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张祜《宫词·故国三千里》
5.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6.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崔道融《西施滩》
7. 归来报名主,恢复旧神州。——岳飞《送紫岩张先生北伐》
8.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9.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狱中题壁》
10.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烽火戏诸侯这个历史教科书中的故事,其真实性真的可靠吗,事情的原本又是怎样的呢?
烽火戏诸侯一事有没有是存疑的。现在的考古显示最早的烽火台遗迹是战国时期的,所以有学者认为烽火戏诸侯一事为虚构。但个人认为找不到更早的烽火台遗址并不能说明西周晚期就一定没有烽火台。
争议归争议,但是周幽王失国却是铁打的事实,当然不一定就是烽火戏诸侯引起的。其实幽王失国很大程度上和他违背了自周公制礼以来周朝赖以立国的宗法制有关。西周宗法制规定,立储必须是立嫡立长。周幽王废长立幼才是动乱的根本原因。
周公制礼时对王后有着特殊要求,就是王后必需出自姜姓,姜姓生的子才有资格立为王储,天下诸侯才会认可。周幽王的第一任王后是申氏,是申国国君的女儿,正是姜姓的,生子宜臼就是后来的周平王。宜臼是根正苗红的姫姜联姻的成果,所以一早就被立为太子,为天下诸侯所认可的。后来周幽王宠褒姒,并立褒姒为王后,褒姒当然是姒姓的,这已经违反了宗法制了。后来更是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废长立幼更违反了宗法制。
宗法制是西周赖以立国的基础,一个君王接连违反宗法制那还了得?于是申侯才敢联络犬戎攻打镐京,而天下诸侯莫敢救。但是申侯也玩大了,你想废周幽王立宜臼完全可以在宗法制的框架内搞定,你倒好联合戎狄了,于是请神容易送神难。周平王在镐京是呆不下去了,只好迁都洛邑,于是东周就开始了。
所以烽火戏诸侯有没有并不重要,周幽王接连违反宗法制,特别是废长立幼才是西周灭亡的根本原因。
这个故事最著名的出处来自于司马迁的《史记》,一般人认为《史记》的记载是比较真实的。
但是对于烽火戏诸侯这个事情,我觉得其真实性是不可靠的。
首先,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周都离国境线还有一定的距离,周都并不位于国境线上。那么如果在周都附近建造烽火台就没有意义了,既然烽火台是防止外敌入侵的,为何不建在国境线上而要建在国境之内?
其次,就算国都附近建造的有烽火台,那么,我们来还原一下当时的场景。周都的烽火台开始点燃烽火,然后利用烽火台一级一级的传出去,往快了说,半个小时的时间信息传到最近的诸侯国,诸侯开始点兵准备出征。点兵准备起码要大半天的时间吧?然后再赶一天的路来到周都。这都二半夜了……褒姒早跑去睡觉去了。再说了,如果诸侯国离周都近,派个快马先去侦查一下敌情很难吗?快马去了发现没有敌袭,士兵自然是不用出发了,就算出发了,发现没有敌袭也就直接拐回来了。
另外诸侯不可能都在周都的附近,远一点的诸侯可能需要十天半个月的时间的才能赶到,他们到的时候肯定要路过周都附近的诸侯国,周都附近的诸侯国已经被耍了,肯定不会再让他们去了。这根本不合逻辑的事,没有人诸侯会傻不拉唧的明知没有敌袭还拉着人去,这褒姒根本都看不到诸侯们,怎么会笑?
所有烽火戏诸侯从事实上分析,基本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周平王为什么要迁都?当时镐京和洛邑分别是现在的哪里?
我是亘古怀念说史,我来回答。
周平王迁都洛邑是西周和东周分水岭的标志性事件。周平王之所以迁都洛邑也是对于历史经验的吸取和当时周王朝安危的考虑。
早在周宣王时期,周王朝在与戎狄部落的战争中就多次失败,戎狄部落势力严重威胁了当时西周王朝的首都镐京。最终在周幽王末年,申侯联合了犬戎部落攻破了西周王朝的首都镐京,周幽王被杀,都城被犬戎人洗劫一空。
周平王继位登基后,实力遭到严重削弱的周王室已经无法应对镐京周围的安全形势,加上当时的首都镐京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周平王决定签到相对安全的洛邑。
当时的洛邑大治在今天的洛阳附近。熟悉中国地理的朋友应该知道,洛阳所在的位置非常适合作为首都,它三面环山,北临黄河,东有虎牢关,西有潼关险隘,以居天下之中。
而镐京就在今天的陕西省境内,它位于周人兴起的岐山地区。自从镐京饱受战火洗礼之后,加上后来周平王东迁,后来就逐渐丧失了统治中心的地位。不过在镐京不远的关中平原,秦人建立了其首都咸阳,后来汉高祖刘邦又在咸阳附近建都长安。
长安也就是在今天陕西省首府西安附近,今天的西安被誉为十三朝古都。先后有13个大小王朝建都西安,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西汉和唐朝都定都西安附近。今天西安也是我国著名的人文旅游景区,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众多游客观光游览。
“平王东迁”被视为西周时代的结束,东周(也就是春秋时期)的开始。
镐京是现在的陕西西安市长安区,洛邑则位于河南洛阳市。
(平王东迁路线)
平王为何东迁?
- “避戎” 说和“受逼于秦、晋、郑诸侯”说
《史记•周本纪》“平王立,东迁于洛邑,避戎冦。”
周平王东迁的原因,古代史学家大都认同司马迁的说法,认为周平王东迁是为了西边犬戎的威胁。
(犬戎之乱)
周朝时,四方的少数民族被称为“北狄、西戎、东夷、南蛮。”而从周宣王始,犬戎逐渐成为周王朝主要的外部威胁,特别是到周幽王的时候,西夷犬戎攻入镐京,杀周幽王,已至即位的周平王为避犬戎,只好东迁。
然而,这种说法在近年来,颇受质疑。
钱穆《国史大纲》提出:“《史记》不知其间曲折,谓平王避犬戎东迁。犬戎助平王杀父,乃友非敌,不必避也。”
(各诸侯势力大增,王室衰微)
其实,历史上很少提及在东周末期,有一段“周二王并立”的时期(周平王与周携王),此时周王室内部大乱,实力也大不如前。各诸侯国相继崛起,秦占岐西之地、晋吞并小国,占河西之地、郑据河西之地,齐开拓沿海地区。
各诸候深知现在形势的变化,但毕竟周王室才是正统,余威尚在,他们需要“一个周王”承认他们所霸占的周朝土地的“合法”性。自然而然,最终留下的“周平王”与各诸侯达成了某方面的承诺,以至于在各诸侯的帮助下,晋文候杀死携王,拥立周平王。秦国想要吞并西边更多土地,晋、郑等国想要更好控制周王室,便“胁迫”周平王东迁,自己还取得一个护送天子,忠诚之名。
- 自然灾害频繁所迫
(西周主要封国)
早在文王时期,就由于干旱缺水,文王迁徙到程邑。三年之后,又从程邑迁至丰邑,古文献明确指出是因为干旱灾荒。
《逸周书•大匡》:“维周王宅程三年,遭天之大荒,作大匡以诏牧其方……”
而从周厉王到周宣王,不仅旱灾不断,还频发地震。宣王末年,由于西北关中一带连年干旱,洛、泾、渭三川干涸,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再加上岐山一带的地震频发,人民已经不能进行正常的农业生产生活。
著名历史学家蒙文通曾指出“厉幽宣平凡历一百五十余年,而旱灾与人民之流徙不绝于诗,此国史上一大故也。”
洛邑处于周朝的中心,是西周在中原地区的重要据点,具有有利于周对四方诸侯征收赋税,掠夺东方,南方财富,囤积物资的优势。西周末期,诸侯集中于洛邑周围,其政治地位也随着经济地位不断提高。综合考虑,洛邑是周最适合迁居的地点。
总之,关于平王东迁还有多种说法,多种原因,欢迎大家一起补充,如果我有写的不对的地方也欢迎大家纠正,谢谢。
参考资料:
王雷生《平王东迁原因新论—周平,王东迁受逼于秦晋正诸侯说》
潘明娟《 自然灾害是雨下的西周末期政治重心东迁》
兜兜
镐京(宗周),与丰京合称丰镐。考古发现指出,镐京的遗址大约位于今西安市长安区斗门街道以北,沣河东岸。是西周的政治中心。周武王灭商后,定都镐京。
周文王将都城从岐邑迁至丰,周武王又迁都于镐。丰京是宗庙和园囿的所在地,镐京为周王居住和理政的中心。镐京又称宗周,据《长安志》卷三引皇甫谧《帝王世纪》解释为:“武王自酆居镐,诸侯宗之,是为宗周”。
周成王时,周人兴建东都雒邑,即成周,以此为中心加强对东方的控制。周王虽然经常在成周驻节,但还是以宗周为活动的中心。昭穆之世,周人加强了对东方的活动,大量活动开始以成周为中心。
等到周幽王时,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经历战火的宗周宫室焚毁,周宗室在丰镐一带再难以立足,周平王只得东迁至成周。从此也有人沿袭西周旧称,将成周称为宗周—“周既去镐京,犹名王城为宗周也”。
雒邑,别称成周,中国古地名,在今洛阳市。西周周成王时,周公建成洛邑(今瀍河两岸),又称成周。西周灭亡后,周平王东迁成周,从此又称王城。周敬王前510年修筑新都(今洛阳白马寺以东),新城沿用“成周”之名,俗称“东周”;旧城称为“王城”,俗称“西周”。
武王克殷后,回师途中在“管”停留,然后向西至“洛”,计划在伊水、洛水一带的夏人故地建设新城洛邑。周人的势力中心丰镐偏处西方,这座河洛之间的新城可以加强对东方殷人残余势力的控制,但两年后周武王即去世,继位的成王年幼,由武王弟周公摄政,不满的管叔、蔡叔等诸侯们随即发动了三监之乱,建城的计划暂时搁置了,周公东征平乱后,才得以建成洛邑。
《尚书》记载了周公、召公营建成周的经过。召公占卜选定了城址,周公于成王五年开始营建,历时约一年基本建成。
洛邑建成后,周公将殷人迁移至此,并驻扎军队进行军政统治与殖民。此时洛邑又称为“新邑”、“新邑洛”、“新大邑”、“新国洛”等。等到成王成年亲政自行政权,在洛邑行祭祀,因此洛邑从此又称为“成周”(一说在平王东迁后才有成周之称)。
周幽王三年(前780年),美女褒姒入宫,得到幽王宠爱,并生下一子名为伯服。于是幽王废其正室申后与太子宜臼,改立褒姒为后,以其子伯服做太子。
褒姒不爱笑,幽王为博美人一笑,试过许多方法都不成功,最后想到“烽火戏诸侯”的把戏,举烽火将诸侯军队引来,自己则与褒姒观看他们发觉没有敌军时的丑态,褒姒终于大笑起来。使幽王在喜悦褒姒一笑后,屡次举烽火,而又没有敌军,从此失去诸侯对他的信任,使诸侯不再理会他举烽火。
此外,幽王又任用佞臣虢石父为卿,但国人埋怨。此人善于阿谀奉承,又相当势利。再加上他废申后与太子的事,让申后的父亲申侯很愤怒。前771年,申侯串连缯国与西夷犬戎进攻幽王。此时幽王再举烽火求救,已经没有诸侯愿意来救他了。最后幽王、伯服、郑桓公皆在骊山下被杀,褒姒被掳走后下落不明,犬戎“尽取周赂而去”。由于镐京残破,于是继位的周平王东迁至雒邑。犬戎之祸为西周与东周的历史分界事件。
因为平王是由申侯拥立的,有弑父夺位之嫌,得不到诸侯的尊重,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徒有天下共主的空名,丧失实际约束诸侯的能力,诸侯势力不断坐大。且周天子无力自保和抗拒外族入侵,反须依赖诸侯国保护,导致出现“诸侯彊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最终形成春秋时期群雄争霸的局面。
平王东迁是东周初期周王室把都城由镐京迁到洛邑的历史事件。根据《春秋》、《左传》等史料的记载,公元前771年,申后之父申侯勾结犬戎攻破镐京。周幽王点起烽火求援,众诸侯因以前被烽火所戏而不加理会。周幽王最后被杀于骊山,西周灭亡。其后众诸侯拥立太子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周平王于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正式开启了东周这一历史阶段。众所周知,在周平王东迁洛邑后,周王室不断走向衰落。究其原因,和洛阳一带无险可守,地处四战之地存在一定的关系。那么,问题来了,周平王为什么要迁都洛阳,而不是继续定都关中呢?
一
首先,丰京和镐京一起并称为“丰镐”,是西周王朝的国都,也即周武王姬发建立西周后,定都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一带,也即属于关中地区。关中是指“四关”之内,即东潼关(函谷关)、西散关(大震关)、南武关(蓝关)、北萧关(金锁关)。关中南倚秦岭山脉,渭河从中穿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难攻,在历史上有“四塞之国”的说法。由此,对于西周王朝的强大,和其定都关中存在一定的关系。而就周平王迁都的洛邑,也即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不仅无险可守,而且处在晋国、郑国、齐国、卫国、楚国、鲁国、宋国等众多诸侯国的包围下。
二
进一步来说,东周王室因为处在四战之地,其疆域面积不断遭到周边诸侯国的蚕食,为其在战国末期走向灭亡埋下了伏笔。那么,问题来了,周平王为什么要放弃关中,迁都到无险可守的洛阳呢?究其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根据《春秋》、《左传》等史料的记载,公元前771年,申侯与犬戎联络,迅速攻入镐京,周幽王急忙逃到骊山,被骊山之戎所杀。在此背景下,对于当时的关中地区,依然存在犬戎势力,这让之后即位的周平王感受到了非常大的压力。犬戎,古代部落名,猃狁,古代活跃于今陕、甘一带,也被称之为西戎。
三
在西周末期和东周初期,戎人的势力很盛,中原华夏诸国受其威胁较严重,即使晋国、秦国等大国也经常要遭到戎的侵袭。比如秦国为了击败西戎,多位君主曾战死沙场,直到秦穆公在位时,在重创西戎。因此,在周幽王被杀后,周王室陷入到混乱中,难以抵御西戎接下来的进攻。所以,周平王选择东迁到远离西戎的洛邑。另一方面,洛邑,是周朝都城洛阳的古称,洛阳“八方之广,周洛为中,谓之洛邑”。周公在东征之后,即着手在洛邑营建东都成周。由此,就洛邑来说,早在西周时期就进行了修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烽火王师攻略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烽火王师攻略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