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焦土攻略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焦土攻略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金朝灭亡后,南宋收复失地了吗?
在之前文章,国史君(国史通论)曾经讲过,南宋联蒙灭金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决定,金国被消灭之后,南宋乘机收复了部分故地。但是随之却又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这就是“端平入洛”,此后南宋与蒙古正式成为敌国,开始了持续半个世纪的战争。
执政二十多年的权臣史弥远死后,血气方刚的宋理宗开始亲政,并趁着金国的灭亡,大有克复中原之志,而此时的蒙古则因为天气炎热、供给困难而正在向北撤军,于是河南之地成了不归属于蒙古和南宋的空白区。此时,赵范、赵葵兄弟以及在别后支持的宰相郑清之都提出了一个统一全国的新策略——抚定中原、坚守黄河、占据潼关、收复三京。他们制定的这个策略有一定的依据——金国曾经依靠潼关-黄河这一道防线抵御了蒙古长达二十年,而蒙古最终也是借道南宋才有条件攻打金国的后方。
而宋理宗当然是支持这一策略的,毕竟靖康之耻已经百年未雪了,现在宋哀宗的尸首虽然被祭在南宋列祖列宗的陵墓之前,但是被金国占领的土地还没有收复啊,北宋列位皇帝的陵寝还在沦陷区呢!于是,宋理宗下诏“求直言”。
抱病在家的参知政事乔行简立即上书:“陛下之将,足当一面者几人?勇而斗者几人?智而善谋者几人?陛下之兵,能战者几万?分道而趣京、洛者几万?留屯而守淮、襄者几万?”即,南宋没将又没兵,还没有任何作战策略,凭一股脑热就能报仇雪恨吗?随后,真德秀、张煜等人都提出了反对。但是宋理宗早就决定出兵了。
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七月初五,大将军全子才率兵进入北宋故都汴京,实现了靖康之变后一百年间所有皇帝以及百官的夙愿,但是他现在占领的汴京只有守军六百多人,居民一千多户——当年这里可是拥有数百万人的世界第一大都市啊!但是收复故都的成绩依然是让南宋全国振奋。
然而,全子才入汴不久之后,蒙古便反应过来,开始南下阻击,并切断了入汴第一梯队的南宋部队的补给线。在后来的战争中,宋朝部队一再败退,入汴第二梯队也被蒙古骑兵伏击,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可以说,端平入洛完全失败了。
此后,蒙古开始派人到南宋谴责他们背信弃义,挑起战端。次年,窝阔台发动了对南宋的全面战争,持续半世纪的宋蒙之战开始了。
蒙古和南宋约定联合灭金,并许诺金亡后,归还金占据的南宋失地。蒙宋联合夹击,金亡。蒙古却并未履行承诺。南宋不仅失去战略缓冲地带,此后直接面对蒙古铁骑的刀兵,而且还被蒙古狠狠戏耍了一把。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说的不对,南宋联蒙灭金是有南宋的苦衷的,南宋朝廷不傻,联金灭辽的惨剧刚过一百多年,南宋是不会重蹈覆辙的。
早在蒙古刚刚崛起的时候南宋朝廷就已经非常关注蒙古这股势力了,南宋官员一派主张扶助金国共同抵抗蒙古人的入侵,争取让战火不要烧到南宋边境,另一派则主张应该迅速联合蒙古灭亡金国,收复失地之后再图抵抗蒙古。虽然两派观点不同,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认知:蒙古人不好惹,一弱虏灭,一强虏生,不足为喜。对当年北宋联金灭辽的错误也吸取了教训:“今之女真,即昔之亡辽,而今之鞑靼,即向之女真”
但是南宋还没争出个结果,金国那边反而先做出了选择,那就是“取偿于宋”。
为什么说要取偿于宋呢?
当年蒙古刚刚崛起没多久,金国人为了毕其功于一役,派遣主力深入草原寻找蒙古主力决战,结果野狐岭和会河堡两仗金军主力就被打了个干净,黄河以北瞬间空虚,金国人为了躲避蒙古人的锋芒,决定放弃黄河以北的土地,依靠黄河天险来抵抗蒙古人。
就这样,河北,山西,山东的土地人口就被金国拱手送人。
这么一送,蒙古人确实被金军挡在了黄河以北,但是由于国土面积大幅缩水,导致金国出现粮食匮乏的问题,金国实际控制的地盘所产的粮食远远无法满足供养军队的需求。金国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把目光瞄向了宋朝。
当时宋朝控制的土地是全中国最富裕的地方,金国人打算通过对南宋发动战争拓展生存空间,抢掠钱粮来解决国内燃眉之急,恰巧当时南宋也断了对金国的岁币输送,金国就以此为借口南侵。
可是南宋的军队已经不是当年孱弱无能的宋军,金军也早已没了当年横扫辽宋的实力。这仗打了七年,七年间金国不仅没有分毫收获,二十万大军也大部分折于对宋战争,国家精锐也损失殆尽。
而在金人南侵过程中,南宋为了自己的存亡,不得不和蒙古人联络,但是这种联络是若即若离的,当金国人停止对宋战争后,南宋也立即停止了和蒙古的往来,南宋还是寄希望于金国人能把蒙古堵在黄河以北。
但是后来金国人不断失败,已经没有了作为屏障的意义,南宋也不傻,为了日后有更强的实力抵抗蒙古,南宋还是选择了联合蒙古灭金。
或者说是和蒙灭金,就是说和蒙古和谈,尽量拖延蒙古攻宋的步伐。而此战南宋也得了九州一军三十三县,算是小有收获。
可以这么说当年南宋君臣还是很清醒的,是金国人做死硬生生把自己给玩坏了,蒙古攻打西夏的时候金国人也曾火上浇油攻打西夏,导致西夏对金国是恨之入骨,原本三国联合抗辽的大好局面被金国人彻底搅黄,到最后南宋也是为了得到尽可能多的实力来对付蒙古才发兵灭金,这一点无可厚非。南宋政权做的没毛病。
我们知道,金国、南宋、蒙古三国当年之间的恩怨情仇,是一段相当复杂的历史纠葛。
先是金国四处出击攻击蒙古,最后不得不落得迁都汴梁的结果,其后又以南宋岁币断绝为由南下掠宋,主意虽然打的好,可是打了七年损失很大,却什么也没捞着,还断送了南宋这个潜在盟友。
之后宋蒙之间交流频繁,似有意联盟灭金,但金哀宗即位后对南宋的态度180度大转变,宋金之间看起来似乎又有联合的可能,但遗憾的是蒙假道攻金的策略意外成功,15万金兵在三峰山葬送在了三天三夜的大雪之下,于是从这一刻起,对南宋而言,金国再也没有了作为屏障的价值,顺理成章的,联蒙灭金的决策就此形成。
对南宋而言,与蒙古结盟并不是多么高明的举动,不过是送走一直暮年的狼,却迎来了一直壮年的虎罢了。只是在当时的形式下,本来夹在中间的金朝决策失误,非要南下掠宋,最终导致被做成了夹心饼干,南宋联蒙灭金实在是没有选择的选择啊。
绍定五年的三峰山之战后,金军大部主力被蒙古军击溃,金国恒山公武仙(这个名字取得好)逃生后,在南阳聚拢了大批溃兵,达十数万之众。
而武仙聚拢大军之后的主意,是效仿辽国耶律大石旧事,只不过他把主意打在了南宋的蜀地,打算攻略蜀地作为落脚之处。
然而武仙没有想到,他的对手,是南宋名将孟珙。孟珙又设伏兵,又袭敌营,打得金兵晕头转向,十万大军被打动节节败退,最后七万金军投降,武仙在逃窜过程中被蒙古守军擒杀,金国打开入蜀的计划彻底破产。
虽然蒙古与南宋已经结成同盟,但宋人吸取了“海上之盟”的教训,双方虽有往来,但却并没有形成实质的盟约,更谈不上出兵。但形式逼人,如果坐看蒙古灭金独占利益,那这么不久亏大了。于是在权相史弥远的决策下,派江海、江万载叔侄带孟珙领兵2万、运粮30万石踏上了灭金的征程。
在灭金的过程中,南宋 收复了寿、寿、泗、宿、毫四州及涟水一军,消灭了李全得到海州,攻5州1军20县之地,两淮全境收复。在京西得到了唐、邓、息三州十一县,京东得邳州二县。收获么不大不不小,起码也没有全部让蒙古拿去了好处。
孟珙带着金哀宗半个尸体(另一半被他刨开给了蒙古),分了金国皇帝的依仗器械和玉玺等物,凯旋而归,一雪靖康耻,完成了岳飞等前辈们没有完成的夙愿。
以上个人浅见、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也是极好的!
渡渡鸟有攻击性吗?
渡渡鸟在饥荒游戏中没有任何的攻击性,但是非常的能吃,几乎能吃一切的食物,生命值为100点。
生命:100
DST版生命:0
攻击:0
攻击间隔:0
攻击范围:0
移动速度:2
奔跑速度:2
危险程度:0
精神影响:0
有很强的攻击性!
巨型渡渡鸟的名字叫骇鸟。在焦土比较常见,属于攻击性很强的动物,跑得比玩家快点。对于陆地进攻性强的生物的通用捕捉方法:寻找高处避免被攻击,用麻醉箭或回旋镖抽它。
渡渡鸟没有攻击性
渡渡鸟只能以种子与浆果为食,而通过进食很快会发育为可以进食蔬菜水果类的青年渡渡鸟,青年渡渡鸟不会吃肉食品。成年后的渡渡鸟则完全是杂食性动物,除了少数物品以及不能吞下肚的道具,大多东西都会它被吃掉。
金国曾经如此强悍,蒙古入侵,为何被迫退守开封?
首先说明,金国的衰落是与多方面的因素相连接的,权臣胡莎虎、术虎高琪对朝政的长期把控,祸乱朝纲,庸弱之主金宣宗完颜珣失败的外交政策,加之蒙古军队强大的军事压力,结合金国承平日久,腐败滋生,已无早年完颜阿骨打起兵之时的豪迈之情,结合种种,均给本已衰颓的金朝国势以雪上加霜之感。至于宣宗南迁,则更是其政治生涯的一大败笔,甚至说此举直接导致了金国的灭亡也不为过。
宣宗皇帝是被权臣胡莎虎拥立继位的,在此之前,胡莎虎已经弑杀了之前的皇帝,宣宗在胡莎虎的监视下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然而,胡莎虎不久之后便被自己的部下术虎高琪杀死,本以为可以松一口气的宣宗皇帝没想到的是,术虎高琪也绝非善类,他立马填补了胡莎虎死后的权力真空,大权独揽。就在此时,蒙古人在外部的进攻愈演愈烈,黄河以北的金国领土已经被蒙古人吞噬殆尽,仅存中都以及一些外围的城市还控制在金国手中。
此时,术虎高琪也开始惧怕蒙古人的势力,于是他向金宣宗献策,迁都南京(开封),并极言开封处在国土腹部,可以不用担心蒙古人的咄咄逼人,并可以进一步威胁南宋。宣宗本就昏聩无能,一听说开封比北京安全,不假思索的同意了术虎高琪的建议,迁都开封。然而,迁都是国家大事,牵扯甚多,但是此次金国迁都却在准备的极端不充分的情形下进行,风雨催人辞故国,其状甚惨,颇有一番亡国的景象在其中,一路上苦不堪言。
宣宗离开后,留下太子、丞相完颜承晖、将军抹捻尽忠留守中都城,宣宗的这一举动,极大地动摇了金国军民的士气,大批的将领官员倒向蒙古,东北的辽国遗民纷纷起兵独立,金国的势力进一步被削弱。谁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到了汴梁之后,术虎高琪居然建议宣宗将黄河以北的部队全部调到黄河以南,固守汴京,此举无异于将黄河以北的土地悉数让于蒙古人,宣宗虽然庸懦,但也知道此举的意义,所以持反对态度。但是术虎高琪跋扈异常,就这样,金国放弃了在黄河以北的所有军事部署,将军队全部扯到黄河以南。此时的金国君臣已是惶惶然如丧家之犬,昏招迭出,金国局势已是危在旦夕。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自然早已将金国的腐败无能之态尽收眼底,成吉思汗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天赐良机,随即发兵将中都城围了个水泄不通。金宣宗眼看大事不好,连忙下诏召回了自己的太子,中都军民眼看太子出逃,斗志进一步低沉。守将抹捻尽忠眼见城破在即,逃出城外投降。讽刺啊,取名尽忠却不能尽忠,反倒是身为书生的完颜承晖大义凌然,自尽于城破之时,完颜承晖的壮烈殉国算是给一片凋敝的中都城平添了一丝落日的余晖。中都城破,标志着金国在华北的统治宣告破灭,自此,金国几乎仅存于河南一隅,做着最后的苦苦挣扎。
金国是从东北发迹的,金国也曾经很强悍,但是在蒙古入侵的时候,为何被迫退守开封而不选择退守东北?
一、东北地区已经被蒙古人变成了根据地。金国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政权,他的亡国和蒙古、匈奴其实是不太一样的。因为他们不是被中原王朝由南向北打击,而是被蒙古由北向南打击的,所以他们显然不太适合往北边走。
更主要的是金国在东北的土地,已经被蒙古蚕食逼压得很厉害。蒙古当初有一些王室在东边经营,包括成吉思汗的幼弟铁木哥以及他们的后代,他们已经把东北地区作为他们的战略支点和根据地。
二、东北的女真人对金国皇室没有好感。
金国在加强中央集权的过程中,在皇室内部进行过残酷屠杀。金熙宗的时候,为了打击那些功臣,就做过这样的事情。完颜亮的时候,甚至把位于东北地区的皇室给杀得干干净净。
三、东北地区生活条件异常艰苦。
东北地区气候严寒,生活条件艰苦。金国皇室享受过锦衣玉食的生活,不可能重新去过那种苦寒的生活。
四、金国想往南边扩大地盘。
金国虽然当时已经衰败,但是他们在心理上对南宋还是有优势的,而且那时候他们还享受着南宋每年给他们的岁币。所以,金宣宗想的是,要把南宋打下来,作为他们新的居住地。
事实上,当蒙古人攻下金国中都,发动了第一次西征的时候,金国就向南宋发动了挑战。想要从南宋那里获得更多的利益和地盘。只要把南宋拿下来了,他们就有本钱继续和蒙古对抗了。
五、迁都到开封可以巩固防御线。
当年北宋在开封定都的时候,依靠的防御线就是黄河一带,金宣宗也想依靠这一代,作为他们强大的防御线,用于抵抗蒙古人。
金国的确曾经非常强悍,强悍到可以小吞大,蚕食鲸吞泱泱大辽,并且还能挟灭辽之余威,只经过几次用兵,便攻破了北宋都城开封,一举灭亡了富庶而不强大的北宋王朝!
也不仅金国如此,其实在任何一个政治势力崛起之时,往往都能呈现出无比蓬勃的生命力。金国的崛起是这样,当年的辽国与北宋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因为只要这个崛起的政权,能够维持其政治稳定、上下团结,保有高度的凝聚力,则必然会产生出惊人的爆发力与杀伤力。所以他们才能够利用有利的内部与外部条件,从而呈现出称霸于一方态势。
不过这种其兴也勃焉式的崛起,似乎总是无法长期维持下去,总是出现因前几代君主有所作为,使得王朝的国势保持强盛。而后来的君主却或是因为施政不力,或是因为用人失当,或是因为骄奢淫逸,或是因为忘记了居安思危,或是过于穷兵黩武……而搞得王朝开始出现盛极而衰之势,从而走上了逐渐衰落的下坡路。而其衰落速度的快与慢,则与其能否再出现中兴之主有关,如果有中兴之主,则会部分的挽回颓势。如果没有中兴之主,则该王朝将会加速走向灭亡。
那曾经非常强大的金国就是这样衰落的!而假如没有出现蒙古崛起,或许金、夏、宋、西辽、大理、吐蕃并立的局面,还将长期维持下去!而因为金国的实力最强,所以肯定仍将是北方霸主。然而在金国衰落之后,蒙古崛起了,蒙古挟天时、地利、人和之有利条件,横扫亚欧而几乎无敌手!
当金国这个已经走向了下坡路的政权,遭遇到了蒙古这个日益崛起的新兴势力时,又怎能与之对抗呢?因此当金军主力在野狐岭之战中被歼灭后,金国便只能靠迁都开封,试图以此来苟延残喘了!
金国起源于东北地区。女真族曾经是靺鞨部落的一部分。女真人的先祖起源于黑水靺鞨,生活在黑龙江地区。女真人刚开始建立的都城叫作上京,也就是现在黑龙江哈尔滨市的会宁府。
公元1153年,金海陵完延亮迁都到燕京,也就是今天的北京,而燕京也被金国人称为中都。公元1214年,金宣宗害怕蒙古人南下攻打中都,于是又迁都到开封,开封也被金国人称为南京。
公元1232年的时候,金哀宗被迫迁都到归德府,同时把皇位传给了统帅完颜承麟。而完颜承麟还没来得及登基当皇帝,就已经被蒙古和南宋联合夹击灭亡了。
实际上,在金宣宗把都城从中都迁到开封的时候,金国就已经走上了灭亡的道路。如果当初金宣宗不是迁都到开封,而是迁回女真人的发迹之地上京,估计金国还能存活下来。
金宣宗迁都到开封也是被迫无奈:
一、当时的东北地区已经被蒙古人占领
金国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的政权,他的亡国和蒙古、匈奴完全不同。少数民族政权在被强权攻击的时候,可以跑回自己的老家,但是金国却回不了自己的老家,因为金国的老家已经被蒙古人占领了。
二、东北地区的女真人对金国非常厌恶
金国在建立的时候,皇室内部进行过残酷的屠杀。金熙宗执政时期,曾经屠杀过功臣。而完颜亮执政的时候,甚至把位于东北地区的皇室杀得干干净净。
三、当时东北地区的条件已经不适合经过生存了
金国皇室享受过锦衣玉食的生活,不可能将这种锦衣玉食的生活丢掉,重新回到那种苦寒的生活。
四、金国向南迁移可以扩大自己的地盘
虽然当时的金国已经衰败,但是相对南宋来说,他们的优势还是非常大的,而且那时候他们还享受着南宋每年给他们的岁币。所以,金宣宗一直想把南宋打下来,作为他们新的根据地。
五、迁都到开封可以巩固新的防御线
迁都到开封,可以把黄河作为抵抗蒙古的一道天然防线,事实上,黄河这条天然防线所起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当时蒙古人确实很难渡过黄河,进攻金国。
金国最后之所以被蒙古人打败,主要是蒙古人联合了南宋,蒙宋联军从四川攻打金国的后方唐、邓等地区。这样一来,金国陷入了蒙宋的包围圈,随后被蒙古大军消灭了主力。
从这个角度来说,当时金国把都城迁移到开封,其实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蒙金战争,蒙古入侵后,金国退守开封是无奈之举也是最佳的选择。
蒙金战争概况简述
1、野狐岭之战--成吉思汗指挥征金
1211年蒙金于野狐岭发生战争,成吉思汗以报父祖世仇为由进行的伐金行动,蒙古军所过之处皆遭洗劫,田地、建筑等被大肆摧毁、破坏。蒙古军大获全胜,金国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1214年,金国迁都开封。
2、授权木华黎征金
成吉思汗封木华黎为太师、国王,命其率兵征金,木华黎不负重托,在忠诚执行成吉思汗命令的同时,广纳人才,安抚百姓,占领城池,设置政权,为蒙古最终击败金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窝阔台、 拖雷蒙征金
成吉思汗病逝后,窝阔台继承可汗,继承汗位次年,窝阔台、拖雷兵分两路实行绕道南宋迂回攻金的策略,最终大获全胜,金朝灭亡,历时22年的蒙金战争宣告结束。
金国迁都地点的争议
野狐岭之战后,金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金宣宗看着战后破败的都城,虽然暂且得到喘息,但惧怕蒙古再次攻打中都,提议迁都。
迁都可是一件大事情,一经提议便引起巨大争议,支持与反对的声音互不相退,各执一词。反对者认为都城是国家的根本,一旦放弃就会动摇民心。支持者则认都城虽为国之根本,但现在的都城已经破败不堪,随时面临险境,不迁都,我们就是是砧板上的鱼肉,待宰的羔羊。
金宣宗是力挺迁都的。但都城迁到哪里是个问题,针对当时的局面,一是退回金朝兴起之地辽东,即现今的东三省。辽东虽然有山有水有海洋,地势可以凭险固守。但蒙古可连阴山、走燕山,根本阻挡不了蒙古军队。并且辽东严寒,地广人稀,粮食产量低无法满足需求。
二是迁都关中,即西安,关中东有黄河,西有六盘山,地处高原,战略屏障良好,同辽东一样依旧不是最佳之地。
三迁都山东,山东物产丰富,物资充裕,但是山东地理上几乎不占优势不说还爆发了红袄军起义,迁都山东是万万不能的。
退守开封的优势所在
1、地理优势,可攻可守。
金朝以淮河与南宋为界线,相对比较安全。并且开封是宋朝国都,交通完备发达,,地理优势在军事上可攻可守。
2、黄河之滨,利于农耕。
开封地处河南,与山东、苏北、皖北临近, 水源充足,利于农耕,农耕向来是支撑国家命脉的基础,迁都至河南,粮食不愁,大把大把地有,不仅有可以解决金朝吃饭的问题,更是有利于金朝国力、军事能力的恢复。
3、五朝国都,系统完备。
开封从五代时就是都城,周世宗扩建,北宋在开封定都160多年,宫殿及各项系统完好,简单修葺即可居住,不需要大兴土木,避免劳民伤财,引起百姓不满,在一定程度上平稳民心。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焦土攻略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焦土攻略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