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部落崛起手游攻略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部落崛起手游攻略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阿富汗还能再次崛起吗?
美国扶植起来的阿富汗政府不会卷土重来的,就在阿富汗已经快灭亡的紧要关头是阿富汗塔利班通过20年的努力用实力赶跑了侵略联军捍卫了国家主权,阿富汗人民的觉醒和阿富汗人民自己选择的发展道路在没有外国侵略和干涉下是可以重新崛起的。阿富汗塔利班重新掌握政权这是天意也是阿富汗人民自己的抉择。现在阿富汗塔利班刚刚建立了伊斯兰酋长国遇到了困难是暂时的,我想世界上真正爱好和平主持正义的国家特别是他的邻国们会尊重阿富汗人民的选择坚定的伸出援手帮助阿富汗人民渡过难关。
能够再次崛起,就看阿富汗当今政权如何选择自己的政治建设,乱世下药。当然了选择的合作共赢政治方针才是根本,否则一切都是空谈空想。选择西方那种利益至上的资本运作就目前的乱世之相不切实用。权力越是集中改革的力度就会不费余力。反之西方捧吹民主的那套只有在经济,财政,国防,统一,高于周边国家的经济基础上才有谈论民主的可能,但这现实吗?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
相信阿富汗目前领导者都看清西方统治者的本质,不会选择西方。当然了东亚扶持力度也让他们感到困惑与不安。但历史滚滚滚向前,陈旧代新,一切都向美好发展开去。照着越南模式走就行了。
阿富汗从来就没消停过,何来重新崛起?不彻底乱下去就不错了,部族矛盾,种族矛盾,宗教矛盾,派别矛盾,与邻国的边界矛盾,与西方的文化冲突对立,没有几百年是看不到希望的。
2000年前的周朝, 是如何崛起的? 为何历史书上一笔带过?
说起周朝的崛起,必须要谈“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正式这个千年不变的轮回,成就了周朝的崛起,导致了商朝的衰亡。
一、商周之间的关系
商朝鼎盛时期,北至渤海,南至江淮,西到陕西,东临大海。但这些疆土并不是都在商王朝的直接控制之下。比如史书上有记载:虞国、芮国、阮国、崇国、苏国、九国、鄂国、莘国等等。这些方国或者方国联盟不直接受商王朝的统治,而是和商王朝形成一定程度上的礼仪关系和朝贡关系。说白了,这些方国本身就是一个部族或者部族联盟,是在长期融合中自然形成的,不是商王朝册封的。
周本来就是陕西西部的一个方国,商王朝为了抵御西部羌族人的骚扰,重点扶持了周。既然周听商王朝的,其他方国也听从商王朝,我们可以把商王朝看成一个统治力不强的中央政权。而独立治国的周就是一个独立性非常高的地方政权。
二、商王朝和外族的矛盾成就了周的崛起
商朝时期,周边异族政治、军事上的对立,造成商朝后期连年征战。商纣王曾征鬼方、平西羌、伐东夷。但单靠商王朝的军队和实力,显然是不足的,故而,商王朝会调动和联合方国力量一起出征。为了压制西羌人在东进,商王武丁招募了西部部族周的首领季历。这里要说明一下:武丁就是纣王的曾祖父,季历就是周武王的祖父。季历率领的周部族在西部早已形成一个方国,况且能征善战。很快,周就替商王朝平定了西羌人的扰乱。不过,那个时候,打仗打得是自己的地盘,周的势力范围逐步扩大,加上融合进来不少羌人,人口数量也增长很快。再加上商王朝为了支持周平定西羌,给了不少资源,甚至地盘作为基础。没过多久,商王朝发现周已经成为心腹大患了。
三、商周的矛盾和周朝代商的过程
周人本来就靠近西部,脱离游牧生活时间还不长,又坐拥关中地区沃野千里,农业发展比较迅速。这个时候,周的势力开始逐步蔓延到中原地区,周围一些小的方国开始向周靠拢,颇有王朝的气势。这就引起了商王朝的不满,纣王的爷爷文丁以嘉奖有功的名义召周的首领季历到商地,然后把他囚禁起来,季历知道上当,就绝食而死。从此,商周之间的矛盾算是挑破了。虽然周还没有足够的实力打败商。但复仇的日子随着周的崛起也在一天天逼近。
商王朝帝辛(纣王)时期,东夷人犯境。这个东夷一直是商朝头疼的部族。于是,纣王派出了主力大军东征,想一举击败东夷人,保证东部的百年安稳。周武王在这个时候看准了时机,联合反商的方国一起举兵打到了黄河下游地区。各路大军汇于孟津,准备北上攻打朝歌。商王朝主力军队没有在朝歌周边,留下的军队不足两万人,且以步兵为主,只好把十万战俘和奴隶武装起来,做困兽之斗。而周联军早做了充分准备,有战车300乘,虎贲3000人,步兵约5万。牧野一战,商王朝的战俘和奴隶阵前倒戈,朝歌城破,商王朝灭亡。周朝替代商朝而立,同时分封天下,开启800年社稷。
历史书上一笔带过,是因为周人的出现在史书上记载的不够详细,周的发展更缺乏历史史料和考古证据。文字记载的短缺,只能大概了解到以上内容,无法追根溯源。在一个国家或者民族崛起之前往往因为弱小而缺乏记录属于正常现象,即便是到了满清,我们想知道爱新觉罗氏的女真到底起源于谁,仍然争论不休。但我们都知道,周人、商人都是华夏民族的共同祖先。
感谢悟空问答。首先,这个问题是有问题的。周朝典籍记载了西周至少是从公元前1046年算起的。现在是公元纪年2019年第一十一周。所以应该说是三千年另六十五年左右的周朝,而不是标题给出的二千年。
其次,这个问题包括了一个前朝的问题,商朝复辟为何会失败?也就是说,朝歌夜弦是怎样被人骂的打的推翻的唾弃的。周易的易经记载了这个问题,(出如,来如,焚如,死如,弃如),兆昌416觉得这五如是如来,如去,如汲,如朝,如歌的倒装句。另有与之对应的爻辞记载,得敌,或鼓或皮,或汲或歌。具体方案设计如下:
出如 对 得敌。
来如 对 或鼓。
或皮 对 焚如。
或汲 对 死如。
或歌 对 弃如。
用易经句辞解读易经爻辞记载的事情:
王出正,是不是出如临大敌?
震来厉,是不是需鼓缶而歌?
……………。先说到这。谢谢。
高句丽是如何崛起的?
高句丽是东北亚历史上著名的地区性强国,从公元前1世纪诞生以后,享800年国祚。鼎盛时代的高句丽国力强盛,地跨千里,隋唐两朝历经70多年4代帝王,耗损大量国力才征服高句丽,可见其强盛。
最开始的高句丽人,来自于扶余人的分支,后来吸收了大量的靺鞨与少数的半岛三韩土著,形成了高句丽人。然而高句丽本身作为扶余的“叛逆”,与扶余长期处于对抗之中,扶余与中原王朝交好,所以最开始的高句丽处境也相当艰难。
然而,随着东汉末年天下三分,已经后来南北朝天下大乱,偏于一隅的高句丽趁机迅速崛起,在五世纪前后国力达到鼎盛,成为了当时东北亚一个相当强大的区域性强国,甚至让隋帝国“寝食难安”。
盛极一时的时候,高句丽的疆域北至松花江,东到图们江流域,西以辽河为界,南至汉江流域,包括了辽东半岛与朝鲜半岛北部、长白山等大片区域在内。
相对于朝鲜半岛上的三韩土著,以及当时日本列岛上的大和王权,高句丽深受汉四郡文化的影响,有深厚的中原文化与经济、科技的根基,在发展上就拥有相当的先天优势。原本汉朝、曹魏称雄时代,高句丽并没有崛起的机会,然而随着曹魏灭亡、西晋灭亡与十六国的开始,高句丽有了喘息与崛起的机会。
中原大乱,为高句丽的崛起提供了安全的外部因素,而高句丽地域辽阔,物产丰饶,加上深受汉文化影响与其本身民族特性,迅速崛起。
其实早在中国的西周时期,朝鲜半岛已经有人居住。西周武王时期就册封国朝鲜地区的政权为西周的属国。到了汉武帝时期,又灭掉了古朝鲜的卫氏政权,在其旧地设置四郡(乐浪郡、玄菟郡、真番郡、临屯郡),古朝鲜之地成为汉朝直接管辖的郡县地区,古朝鲜的历史也就此结束了。尽管如此,汉朝四郡并不太平,不断受到周边土著的侵扰,逐渐就剩下了乐浪郡,终于在公元313年的时候被高句丽政权所兼并。
这个高句丽政权最初起源于汉元帝时期建昭二年的汉四郡之一玄菟郡的高句丽县,大约是在公元前37年。据说这个政权的创始人是夫余族的王子朱蒙。当然这个政权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十分的强大,而是不断的积累。地域上,是在辽东浑江流域逐渐兴起的,势力不断增长之后,就开始进行一点点向朝鲜半岛延伸,从鸭绿江畔慢慢推进到了汉江流域,逐渐进入半岛的腹部地带。根据史书上的记载,这个政权“性凶急,喜寇钞”,“尚气力,习战斗”。到了第19代王好太王和他的儿子长寿王时期(时间跨度大概是391年到491年),高句丽的疆域达到了巅峰时期。西达辽河流域,也就是现在的辽阳铁岭一线,北到松花江流域,东临日本海,南部则跨越了大同江,直达汉江流域。
公元427年的时候,长寿王迁高句丽首都到平壤。盛极而衰大概也从这个时期开始露出端倪。迁都的一个重要影响就是在朝鲜半岛出现了三个政权并立的状况,除了高句丽之外,还有百济和新罗。百济与高句丽实际上是在公元1世纪的时候,高句丽的亲缘关系的一支扶余人南下通知了当地的土著后,建立的国家。新罗则是从朝鲜半岛南部土著的辰韩中的一个部落逐渐成长起来的,是当时比较纯粹的土著政权。
长寿王去世之后,高句丽的国势开始走下坡路。到了隋唐时期,高句丽与中原王朝发生剧烈冲突,遭受数次沉重的打击而走向衰落,最终于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为唐所灭。其中高句丽的遗民,先后有数批被迁入中原,譬如唐玄宗时代的名将,威震西域的高仙芝,就是高句丽人后裔。朝鲜半岛也以新罗的统一而暂时告别战争与动乱。
曹操征三郡乌桓属于反抗外族入侵吗?
何来反抗外族入侵,明明就是曹操主动攻击乌桓的,曹操北伐乌桓的战争,就是内战的延续,因为乌桓卷入了中原的内战。
自从在官渡之战击败袁绍后,曹操开始有了夺取北方四州的雄心,并且一直在进行部署和北伐战争。
袁绍在官渡之战2年后去世,袁绍一死,他的两个儿子为了争夺继承权,全然不顾南方曹操的直接威胁,大打出手,袁谭被袁尚打败,居然还向曹操求援,曹操利用这个机会,在经过过2年的休整后,开始介入北方四州的战争。
到公元204年,曹操拿下了北方四州中最重要的冀州,将自已的大本营设在冀州的治所邺城,同时曹操积极开始了肃清袁氏残余势力的战争,到公元205年,曹操消灭了袁谭,平定了除幽州之外的北方三州:冀州、青州、并州,并收降了黑山军张燕数十万军队。
袁绍的两个儿子袁尚和袁熙逃往幽州,不久又逃往三郡乌桓,依附于乌桓单于蹋顿,袁尚和袁熙之所以投奔乌桓,是因为早在袁绍时期,乌桓就一直与袁绍交好,并派出不少精锐骑兵参与袁绍统一河北及南征曹操的战争。
袁绍手下的骑兵大多出自乌桓,乌桓与袁绍的关系处于半独立半同盟半依附关系,也许还有私底下的协议关系,乌桓既听命于袁绍,又处于独立状态,并且时常派兵支持袁绍作战,尤其是骑兵,这样乌桓与袁绍就成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袁绍去世后,袁氏一族在北方四州的势力,除了幽州之外,都已经被曹操控制,而袁氏逃到幽州后,不久就又逃到乌桓,与乌桓人联合起来,伺机南下收复失地,对曹操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威胁。
当时摆在曹操手头的战略只有两个,一个是北伐乌桓,消灭袁氏兄弟,另一个的南征刘表,夺取荆州,在左右权衡之下,曹操选择了风险相对较小的北伐乌桓战略,因为郭嘉坚定了曹操北伐的信心,告诉曹操刘表只是个坐谈客,谁也想不到一年后这个坐谈客就去世了。
三郡乌桓指的是隶属于幽州的辽西郡、辽东郡、右北平郡所生活的乌桓人,大致位置在今天的河北唐山市、沧州市到辽宁省辽阳市、锦州市、铁岭市一带的地区。
曹操北伐乌桓是为了解决袁氏残余势力的侵扰,同时也是为震慑乌桓对中原地区的渗透,曹操的北伐行为本质上还是内战的延续,彻底消灭袁氏势力,全据河北四州。
乌桓是当时北方游牧民族一支,由于汉朝的强大,一直依附于汉朝,哪怕到了汉末的三国时期,乌桓的势力仍然无法同中原地区的军阀所抗衡,并且乌桓势力也相对分散,各个部落各自为战。
如果曹操占据了河北四州,那么迟早和乌桓交界的,曹操北伐乌桓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要解决边境隐患,如果有一支与前朝残余势力相勾结的外族存在边界地区,迟早对曹魏政权也是威胁,所以曹操执意北伐乌桓。
曹操北伐乌桓的战争是主动发动的,不存在反抗外族入侵的情况,况且以当时乌桓的实力,要是胆敢入侵中原之地,肯定会被周边的军阀吊打。
我的理解,曹操平乌桓是反击外族的入侵,但不是今天我们理解的反击外族的概念。更确切地说,是种族之间的利益冲突。
中原地区是单一的大汉民族,东夷,西戎,北狄,南蛮,都曾经是异族。时而相互攻伐,时而和平共处。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民族之间不断融合、同化,形成了华夏民族。
由于地域的限制,有些民族自然也就被边缘化啦。
就说匈奴,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最早是夏后氏之苗裔,那是正宗的中原夏王朝。由于朝代的更替,被迫迁徙,改变生活习俗,逐步演变为游牧民族。
三国时期的三郡乌桓,是对辽西、辽东、右北平三郡乌桓人的统称。
《资治通鉴》:“三郡乌桓,辽西蹋顿、辽东苏仆延、右北平乌延也。”汉末,乘军阀割据之机,乌桓掘起,各自称王。献帝初平(190—193)中,辽西乌桓大人丘力居死,从子蹋顿立,总摄三部,众皆从其号令,形成联盟,势力益盛。
乌桓人最初形成于科尔沁大草原,是原先的东胡部落,曾经一度很强盛。后被匈奴冒顿单于打败,东胡部落分裂为两部,分别退到乌桓山和鲜卑山,形成了乌桓族和鲜卑族。
当时乌桓势力很弱小,依然受到匈奴人的控制。
后来,汉武帝打败匈奴后,将乌桓人南迁到辽西、辽东、右北平、上谷、渔阳塞外五郡,接受西汉王朝的庇护,乌桓人不断发展壮大。
到东汉时期,乌桓已经发展成辽西、辽东、右北平、渔阳、上谷、广阳、代、雁门、太原、朔方等边塞十郡。尤其是辽西,辽东,右北平三郡乌桓的势力更强。
献帝初平年间(190--193年),辽西乌桓蹋顿继位,统摄三部,形成联盟。
之后,蹋顿帮助袁绍击败公孙瓒,被封为单于。
袁绍死后,袁氏兄弟发生内讧,被曹操各个击破,蹋顿收容袁尚袁熙兄弟对抗曹操。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征乌桓,攻破柳城(今辽宁朝阳),诛杀蹋顿,将其余众二十余万内迁中原,挑选健壮者为骑兵,编入曹魏大军,跟随曹操东征西讨,成为华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史称“三郡乌桓为天下名骑”。
就当时来看,尽管三郡乌桓地处边塞,与汉族人杂居相处,接受中原王朝的管理。但从种族而言,依然是外族。其对中原王朝的威胁,依然是外族的入侵,跟匈奴的入侵没有根本区别。
但随着民族大融合,游牧民族不断接受汉文化,逐步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改变了单纯地游牧生活习惯,发展成为华夏民族的一部分。
按照今天的国家概念,三郡乌桓的入侵或对其进行的征讨,更确切地说应该是种族利益的冲突,是华夏大民族内部的矛盾。
因为乌恒本与鲜卑同为东胡部落之一,属于游牧名族,自是外族,所以曹操征三郡乌桓理论上属于反抗外族入侵。东汉末年,辽东、辽西和右北平三郡的乌桓形成了强大的部落联盟,并以柳城为政治中心占据今辽西地区,史称“三郡乌桓”。
三郡乌桓中辽西蹋顿部最为强大,为三郡首领,此时正值中原群雄逐鹿,袁绍称雄北方;袁绍为了拉拢乌桓,就假借汉献帝的名义封乌桓众首领为单于,并找几个平民女子作为自己的女儿嫁给蹋顿等乌桓首领为妻。
后来官渡之战中袁绍被曹操打败,最后抑郁而死,而其子袁熙、袁尚则投奔蹋顿,想要东山再起,并且乌桓也蠢蠢欲动,不断的侵入骚扰;致使曹操想要斩草除根,除掉袁氏的残余势力,于是便决定远征三郡乌桓,只为永除后患。
曹操的谋士郭嘉认为:“乌桓地处边远,肯定不会设防;兵贵神速,需远涉千里,才能出其不意。”可惜在即将出发时,一连几天都是大雨倾盆,道路泥泞不堪,无法行军;在雨停之时,乌桓早已得知消息,做好防备。
好在曹操找到了号称“地理通”的田畴,他为曹操指了一条明路:走出卢龙塞往辽西方向走,这一区域乌桓没有设防,可以攻其不备。之后曹操在道路旁留下“现在夏季暑热,道路不通,且等到秋冬,再出兵讨伐”的字样,并在郭嘉的建议下决定让军队抛弃辎重,轻装上路,千里奔行至三郡乌桓。
此举果然让乌桓上当,之后乌桓军由于事先毫无准备,仓促上阵,阵形又散乱没一会就彻底崩溃了。此战曹军大获全胜,乌桓首领蹋顿被斩杀,投降曹操的乌桓士兵和汉人共有20多万,其他乌桓首领和余众也投降了曹操。可袁尚、袁熙却跑了,他们投奔到辽东太守公孙康那儿,可公孙康因为害怕,就诱杀了他们,把头颅送给了曹操。
之后乌桓军队便一直追随曹操,为他立下了很多战功,还获得了“天下名骑”的称号,为曹操统一北方立下了汗马功劳。
曹操北征乌桓,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抵抗外族入侵,而是为了清除北方的袁氏势力,解决自己的后顾之忧。
要看具体过程的话,可以直接在头条搜索“曹操北征乌桓”,可以得到比较详尽的资料。
谋士郭嘉当时建言曹操出击,打乌桓一个出其不意,大将张辽在战争中表现抢眼,辽东公孙康也不敢收留那些奔逃过来的人,全部砍了人头送给了曹操。
在曹操主宰北方的时候,乌桓,匈奴都被他压制的抬不起头来,而且乌桓更是直接被打的灭了族。
真正开启五胡乱华时代的并不是三国时代的互相厮杀,而是东晋时期的八王之乱,有人勾结胡人,结果弄巧成拙,引狼入室,整个北方都沦陷进入了地狱。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部落崛起手游攻略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部落崛起手游攻略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